(原創性與非廣告聲明:本文為原創報道,內容基于崔文瀚《長輸管道場站與城市門站協同優化的理論體系構建與方法研究》及地方治理實踐案例,無任何商業推廣內容,所有數據與案例均來自公開可查的權威來源,旨在探討工程思維對社會治理的創新價值。)
“天然氣管道要想跑得順,得讓泵站壓力、門站調節、用戶需求合上拍。”說這話的95后學者崔文瀚,最近把這套“管網優化”思路用到了社區治理上。在他看來,不管是金屬管道還是社區鄰里,要想“不堵不卡”,核心都是兩個字:協同。
一、從管道系統到社區治理:藏著相通的道理
崔文瀚研究天然氣管道多年,發現其中的門道能用到不少地方。
就說“全局最優”吧。天然氣系統里,光泵站節能不行,還得看門站能不能穩得住壓力;社區治理也一樣,整治早市不能只想著市容,還得考慮商販生計。北京密云區就試過:早市攤位往巷子里挪半米,既不擋路,又保住了20多個攤主的營生,居民買菜也方便,像給管道找了個“最佳管徑”。
“動態平衡”也很關鍵。天然氣門站的調壓器得跟著用戶需求變,壓力高了放一點,低了補一點;社會政策也得靈活。深圳南山區的“彈性入學”就挺靈活:學區里孩子多了,臨時把旁邊的閑置教室改造成課堂;人少了再調整回來,不像硬邦邦的管道,一不合適就堵。
還有“多元約束”。設計管道得考慮管徑、材質、地形,辦民生實事也得兼顧錢、效率、公平。某城市規劃養老點時,既在老小區旁設了便宜的日間照料中心,又引進企業做高端護理,還讓公益組織專門服務孤寡老人,像多氣源供氣,誰都能用上。
二、讓天然氣跑得更“聰明”:一個項目的實踐
崔文瀚團隊參與過一個區域天然氣系統優化,200公里長的管道,3座場站,4座門站,每天要供500萬立方米氣。他們沒上來就換設備,而是先算清楚“壓力、流量、能耗”的賬。
泵站位置調了調:原來的站離得太近,改到80公里和160公里處,輸氣更順;壓縮機功率定在1500kW,不大不小正合適。城市門站的壓力也分了檔:給居民供氣的設0.4MPa,給工廠的設1.0MPa,各用各的“壓力”,不浪費。
這么一改,效果很明顯:單位輸氣能耗降了12%,一年能省不少電;冬天用氣高峰時,供氣也穩了,中斷風險從0.8%降到0.68%;管道還用了“變徑”設計,起點粗點(700mm),越往末端越細(500mm),比原來的方案省了1.2億元。
這個項目后來成了行業案例,崔文瀚卻覺得:“工程上的道理,換個地方也能用。”
三、社區里的“管網思維”:解決問題的新招
把管道優化的法子用到社會治理上,崔文瀚和團隊試出不少新招。
“語言調解站”是學門站調壓的思路。遇到老兩口嫌孫子總說“栓Q”“絕了”,調解員不評理,而是幫他們找“中間值”:孩子少用點網絡詞,老人也學幾個新詞。有對家庭這么試了,吵架少了,爺爺甚至會跟人炫耀“我知道‘破防’是啥意思”。
“多源養老”學的是多氣源供氣。政府建的照料中心管基本溫飽,企業開的養老院能洗澡康復,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常來陪聊天。某城市這么做后,養老服務覆蓋率從78%漲到92%,張阿姨說:“想找人說說話有人來,想好好調理身體也有地方去,挺方便。”
連交通信號都用上了“流量調節”的思路。某城區在路口裝了傳感器,車多了就把綠燈調長點,車少了就縮短,主干道通行快了35%,以前早晚高峰堵40分鐘,現在頂多15分鐘,像給堵車的“管道”開了個“泄壓閥”。
四、跨界的價值:把復雜問題變簡單
“管道不會自己跑順,社區也不會自己變好,都得琢磨‘怎么協同’。”崔文瀚常跟做社區工作的人說,工程上的“系統思維”,其實就是把復雜問題拆解開,看看誰跟誰有關聯,怎么配合最順。
現在,他的團隊還在試更多領域:用“管網平衡”思路分配學校名額,讓遠近距離和學位數量更匹配;用“壓力調節”的法子優化醫院掛號,高峰時多開幾個窗口,閑時再調整。
“說到底,不管是鋪管道還是做治理,都是為了讓大家伙兒過得順。”崔文瀚覺得,跨界的意義不在于懂多少專業名詞,而在于能從不同地方找啟發,把難題變簡單——就像把擰巴的管道捋順了,水到渠成。
(本文數據與案例來源:崔文瀚《長輸管道場站與城市門站協同優化的理論體系構建與方法研究》、某區域天然氣系統優化項目報告、北京市密云區社區治理創新案例、某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皮書、某城區交通優化項目評估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