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東坑鎮(zhèn)“丁彭黃”片區(qū),文旅融合的熱潮與百千萬· “莞”一夏的活力相互激蕩。廣東科技學院赴東坑鎮(zhèn)“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擊隊深入這片熱土,以多元實踐為東坑文旅發(fā)展注入青春動能。隊員們走進“丁彭黃”片區(qū)的街巷村落,與理發(fā)師鄧師傅聊起道路修繕里的文旅印記,聽月明湖商戶講述“魚塘變桃源”后游客盈門的熱鬧;他們帶著問卷走訪商販與游客,關注到木魚歌非遺的認知斷層,也捕捉到“線上推廣+線下展演”的破圈可能。設計組萃取祠堂飛檐、瑞獅等文化符號,勾勒出兼具古韻與新意的IP形象,繪制的電子導覽地圖讓景點脈絡更清晰;宣傳組則用鏡頭定格馬腰嶺的綠意、狀元橋的夜色,讓古村的煙火氣與文化味通過屏幕走向更多人。
圖為馬腰嶺山體公園下月明湖景致一隅。羅庭鋒供圖
在與木魚歌市級傳承人黃佩儀的交流中,隊員們更深刻理解了“文旅融合”的深意。聽著她二十余年的守藝故事,了解到三弦琴與說唱的創(chuàng)新碰撞,隊員們將“讓木魚歌融入衣食住行”的建議記在心上——民宿里的伴奏帶、文創(chuàng)中的唱腔片段,這些構想正逐步成形。而傳承人年均35場的社區(qū)展演,早已成為東坑鎮(zhèn)浸潤人心的文化風景。
圖為傳承人黃佩儀與突擊隊訪談場景。馬嘉燕供圖
當百千萬·“莞”一夏圖書流動車開進東坑,突擊隊隊員們也加入了這場書香盛宴。被孩子們稱為“黃金屋”的流動車里,幾千余冊圖書散發(fā)著墨香,隊員們一同翻閱圖書,在夏日稻田的場景旁,感受到文化傳播的另一種可能。隊員們意識到,文旅融合不僅是景觀的打造、非遺的活化,更應是像這樣讓書香與鄉(xiāng)韻交織,讓每個角落都充滿文化的溫度。
圖為孩子們在圖書流動車上閱讀的場景。張紹愉供圖
圖為突擊隊成員們在圖書流動車內交流閱讀的畫面。羅庭鋒供圖
從街巷調研到創(chuàng)意設計,從非遺傳承對話到書香活動參與,廣東科技學院赴東坑鎮(zhèn)“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擊隊的實踐與百千萬·“莞”一夏的熱潮同頻共振。這份青春力量,正以接續(xù)奮斗的姿態(tài),為東坑鎮(zhèn)的建設添磚加瓦,讓文旅融合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持續(xù)生長,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