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閏六月初二,村里老人蹲墻根兒直念叨:“熱不熱看冬,老理兒可別忘”。陽歷365天,農歷354天,差的11天攢三年,就得插個閏月補。
今年六月沒中氣,大暑“跑”到月末,閏六月就這么“加”出來了。日頭毒得能曬化柏油路,地里干活的老張頭擦把汗:“這日頭,冬里怕要凍掉下巴”。
老輩人傳下話:“閏六月二有多熱,數九寒天有多寒”,熱得狠,冬就冷得透。王嬸子端著飯碗湊過來:“前年閏四月初二陰,那年冬暖得沒見雪”。
有人說這是迷信,可咱村王大爺翻出20年筆記:“06年閏七月初二熱,那年冬雪沒化過膝蓋”。省農科院專家說,農諺是經驗總結,氣候還得看環流、海溫這些大因素。菜農老李蹲地頭抽煙:“要是冷冬,大棚得提前加層膜,西紅柿苗可經不起凍”。
果農張叔掰著指頭算:“去年暖冬,蘋果凍害少,要是冷冬,得給果樹裹草繩”。氣象預報說,未來十天高溫持續,閏六月初二這日頭,怕真是“熱得有來頭”。
可去年也說要冷冬,結果臘月里還能穿薄襖,老天爺的脾氣,誰能摸得準?村小學劉老師翻字典:“‘閏’字本是‘余’,古人用它調陰陽,哪是單純算冷熱”。李奶奶把曬好的梅干收進壇:“管它冷冬暖冬,梅干泡熱茶,冬天喝著都得勁”。
年輕人刷手機嘀咕:“科學預測都有誤差,老農諺能準到哪?
”可地里的老把式們還是往家扛煤球:“寧可信其有,凍著可遭罪”。省農業廳數據:冷冬年蔬菜減產15%,果農損失平均超2000萬,備著總沒錯。張大爺拍著新囤的玉米:“冬冷點好,凍死害蟲,明年地里少打藥”。
小孫女拽他衣角:“爺爺,冷了我能堆雪人不?”王大媽笑著插話:“冷冬有冷冬的樂,暖冬有暖冬的好,日子不就圖個踏實”。天有不測,但人能備;冬有寒熱,心暖就夠。
想知道后續天氣咋變?點個關注,咱接著嘮。
農諺是經驗,天氣看實際,僅供參考別較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