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歷蛇年閏六月,這只是一種計時的方法,要說清閏月是怎么回事,得從歷法談起。
什么是農歷
農歷,是用我們民族古代歷法排列日、月、年并提供有關數據的歷書,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國古代文獻《尚書》中記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閏月定四 時成歲?!闭f明了在我國上古時一年的長度就定為366天了,后來到《周髀算經》時,又有了新的認識,書中記載:“故知一歲365日1/4,歲終也?!本褪钦f,在連續四年的觀測中,有三年的長度為365天,而有一年的長度 為366天。因此,平均起來年的長度就為365又1/4天。
閏月的設置
陰陽合歷,就是流傳至今的“農家歷”,它的特點就在于既彌補了純陰歷的缺點,又力求使歷月與朔望月一致,使歷年與回歸年一致,使月份和季節的變化比較吻合。
這個閏月放在哪里,也不是隨意安排的,也有一定的根據。這里需要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農歷雖然以月亮每次圓缺為一個計時單位,從零度起每轉15度(大約15天左右)為一個節氣。
零度為春分,15度為清明,30度為谷雨,利用二十四節氣指導各季節的農事活動是很科學的。農歷規定立春、驚蟄、清明等十二個為節氣(都在公歷的上半月); 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個為中氣(都在公歷的下半月),而且要求每月要有固定的中氣。即雨水必須安排在正月,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很不協調的問題。因為公歷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12個中氣之間的平的,要逐月推遲1天,一年累計就要推遲11天左右。均間隔約為30.5天, 而農歷月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只是29.5天, 一個月要差1天,因此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上的日期就不是固定。
農歷的特色
我國是世界上使用陰陽歷最早的國家。由于是從夏代發展起來的,故稱夏歷。像祖沖之的《大明歷》,把19年七閏改成391年144 閏,使歷年平均長度更接近陽歷回歸年;郭守敬的《授時歷》,又把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計算得更為精確。
我國的農歷,每個閏年所設的閏月都是根據天象和節氣等情況,綜合考慮并通過精密的計算而確定的。配有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日期及其主要的農事活動,近年來又增添了生產和生活知識的內容,這是我國農歷所不同于任何一種歷書的特色。
責任編輯|趙青 云 葛悅涵(實習)賈琳慧 (實習)
運營編輯|趙青云 張欣瑤(實習)質量審核 | 王維嘉 李雅欣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說說農歷閏月的科學》,撰文/徐仁吉,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