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四川天府新區官塘,荷塘邊的茶館已飄起裊裊茶香。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邊喝茶邊“沖殼子”。不多時,來學習體驗非遺項目的孩子們歡笑著前來,稚嫩的小手下,面塑、扎染等作品逐漸成形。
這是天府新區官塘再普通不過的一個上午,卻也是非遺觀察者吳佩娟心中最美好的生活圖景。
作為四川天府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行吧文旅創始人,吳佩娟三年前與官塘“邂逅”,這里逐漸成為她實現非遺夢想的熱土。她帶領團隊打造“官塘鑄匠”和“禾塘”品牌,用“非遺+”的創新模式,為天府新區繪就了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美好生活畫卷。
01
從展陳到體驗
讓非遺被體驗到
2022年,一次偶然的相遇讓吳佩娟與官塘結緣。“當時和朋友在這里的小院聊天,感覺這里特別舒服,風也溫柔,仿佛自帶一種寧靜的力量。”她回憶道。正是這份愜意,讓她決定留下來,將非遺引入官塘。
最初,官塘鑄匠以博物館展陳的形式來推廣非遺,包括木雕、面塑和金石篆刻三大項目。但經營實踐讓吳佩娟很快發現,單純的展銷模式難以吸引游客。“非遺不該只是靜態的陳列,它需要被觸摸、被體驗。”于是,團隊開始調整方向,將非遺轉化為可互動的體驗項目。如今,官塘鑄匠已匯集扎染、拓印、剪紙、泥塑、舞獅等30多個項目,游客無論老少,都能親手嘗試制作非遺工藝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非遺已經深深融入了官塘的生活,這不僅成為新區的一大文化生活名片,也吸引了許多來自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世界各國的友人前來體驗。”吳佩娟表示,“未來,我們計劃引入更多獨具天府特色的項目,希望通過官塘這個窗口,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也讓天府新區的美好生活因身邊的非遺而更加豐盈。”
02
非遺融入生活
打造“慢下來”的美好場景
在天府新區,藍天白云、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環境為“慢生活”提供了天然條件。吳佩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并把“讓生活慢下來,讓非遺活起來”的理念融入公司品牌的經營中。
為了讓非遺更貼近日常生活,她在官塘打造了多個生活化場景。比如,依托成都茶館文化打造獨具官塘田園特色的“禾塘茶館”,一杯茶僅需9元,老年人更是低至3元。
“現在的游客追尋的是一種能觸摸歷史、感知當下、沉浸其中的生活美學。于是我們在街區還原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通過‘禾塘茶館’解讀老成都的密碼:無門無檻,熱水自倒、板凳自找,讓大家像過去一樣,早上8點過就來喝茶、擺龍門陣。”吳佩娟介紹說,喝完茶中午就去旁邊的南野際中餐廳點上幾個融入官塘鄉味的特色江湖菜,下午就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非遺項目親自上手體驗、制作,這生活簡直不擺了。
這種“非遺+鄉村+文旅”的模式,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也為天府新區的生活日常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底色。“美好的生活就藏在平凡的每一天中,它可以是一杯茶、一次手作體驗、又或者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午后時光。”吳佩娟說。
03
扎根新區
感受鄰里溫情與自然饋贈
作為新區的“新”居民,吳佩娟對這里的感情愈發深厚。初到官塘時,她租住在村民家中,與大家的互動讓她倍感溫暖。如今,她將家搬來新區,成為這里的一份子,也是村民眼中的“自家人”。吳佩娟告訴小天:“每到收獲的季節,村民都會悄悄給我送新鮮玉米,放在辦公室門口,這種鄰里情誼特別淳樸,尤其珍貴。”
工作之余,她喜歡去興隆湖散步,看夕陽西下,坐在草坪上,聽一聽街頭歌手的歌聲。“那種愜意,讓我感受到美好生活最放松、最質樸的呈現方式。”她感慨道。
在吳佩娟的眼中,天府新區的美好生活,是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是快節奏中的“慢下來”,更是非遺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記者:潘安琪 實習生:唐茵芷
視頻:黃添、蔣佳材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周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