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九齡,可能不少朋友對他不太熟悉,但他的經歷可不簡單。
李九齡是洛陽人,史書記載他"生卒年不詳,但推測他比較長壽,也有點本事在身上的。
因為他參加了唐宋兩朝的科舉考試,在唐朝末年考中進士不久,只是好景不長,李唐王朝傾覆,五代十國的兵戈之亂便席卷而來。
直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天下才逐漸安定下來,此時年事已高的李九齡再次參加科舉,又考中了太祖乾德二年(964年)進士第三名。
能在兩朝都中進士之人,這翻開歷史書,也見不到幾個人,足見他的才華和學問有多出眾。
他著有《李九齡詩》一卷,里面都是七言絕句,《全唐詩》收錄了他的二十三首詩,《山中寄友人》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
《山中寄友人》
亂云堆里結茅廬,已共紅塵跡漸疏。
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史稱"五代十國"。這五十多年里,戰爭像家常便飯,科舉制度形同虛設,讀書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很多有才華的文人空有一身抱負,卻沒地方施展。他們看透了世俗的紛紛擾擾,慢慢就想離這些糟心事遠一點,不少人干脆躲到山里隱居起來。
李九齡也是這樣,他考上了唐朝的進士,卻發現朝廷已經名存實亡;想找個地方做官,可各地藩鎮只認刀槍不認文憑,壯志難酬。
在經歷了太多世事打擊后,他寫下了這首寄給友人的詩,想告訴對方自己現在和自然作伴、靠詩書自娛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追求。
與其在渾濁的世道里掙扎,不如回到山間,守著一間茅屋、幾卷詩書,過點清凈日子。
“亂云堆里結茅廬”
首句用簡單的幾個字,把詩人隱居的環境給勾勒得清清楚楚。“亂云” 不僅寫出了環境的偏僻,還帶點隨性自在的感覺,和后面的 “茅廬” 特別配。
茅廬很簡陋,說明詩人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能在這樣的地方安身,可見他是真的想遠離世俗的紛擾,一心想在這大自然里找到安寧。
次句 “已共紅塵跡漸疏”。“紅塵” 咱們都知道,就是指世俗社會,那些功名利祿、紛紛擾擾的事兒都在 “紅塵” 里。“跡漸疏” 就是說和這些事兒的聯系漸漸疏遠了。
這句話是承接上一句來的,因為在 “亂云堆里結茅廬”,遠離了塵世,所以和世俗的聯系自然就越來越少了。
“漸”字把詩人的心境給寫出來了,不是一下子就疏遠了,而是慢慢的,說明詩人是經過了一番思考和沉淀,才逐漸放下世俗的牽絆。
這不是被迫的,而是他自己主動的選擇,體現出他對這種遠離紅塵生活的認同和滿足。
“莫問野人生計事”。“野人” 在這里是詩人自稱,就像說 “我這個山野之人”。“生計事” 就是過日子的柴米油鹽這些事兒。詩人對友人說,別問我怎么過日子、有沒有錢這些事。
最后 “窗前流水枕前書”就是詩人的答案:且看窗前流淌的水,枕前放著的圣賢書。
這一句把詩人那種超然物外、自得其樂的生活狀態寫得淋漓盡致,透著一股灑脫勁兒。
在詩人的心里,物質上的東西根本不重要,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東西。
他生活在山水之間,在方寸茅廬之中,整日與詩書為伴,他覺得很滿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對世俗價值觀的不屑,那些追名逐利、為生計奔波的事兒,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整首詩從居住的環境,到和世俗的疏遠,再到對生計的灑脫,最后到精神生活的富足,四句詩層層遞進,一步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慕榮利、熱愛自然、以詩書為伴的詩人形象。
同時也啟示我們:真正的安寧與力量,并非來自外界的追捧與物質的豐盈,而源于內心的澄澈與精神的富足。
人內心的欲望越多,煩惱也就越多。當你覺得生活苦,日子累之時,不妨放下過多的欲望,找個能讓自己心靈棲息的地方。
哪怕只是在心里,留一塊屬于自己的凈土,和自然、和書籍多待會兒,或許也能找到一份簡單的快樂和安寧。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