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機時,總刷到一些“治愈系”視頻:晨霧里的山林、扛著竹簍的老人、追著蝴蝶跑的孩子。評論區有人說:“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其實古人早把這種治愈感寫進詩里了。今天給大家分享便是一首清新可喜,活潑治愈的唯美小詩:《樵夫詞》。
《樵夫詞》
朱景素
白云堆里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
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這首詩的作者朱景素是清朝人,同時也是一位女子。關于她的生平,史料記載少得可憐,只知道她出身普通,沒當過什么“才女名媛”,也沒混過“社交圈頂流”,甚至連具體生卒年都查不清。
她唯一留下的,是一本薄薄的詩集《絮雪吟》,里面大多是寫日常瑣事、山水風光的小詩。
這其實不奇怪,在封建社會里,尤其是程朱理學盛行之時,女子大多被 "女子無才便是德" 的觀念束縛,即便有才情作品也多在閨閣中流轉,能被刻印成書傳之后世的,簡直是鳳毛麟角。朱景素的詩能被我們讀到,本身就是件幸運的事。
《樵夫詞》便是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全文28個字,沒一個生僻字,讀起來像說話一樣順口,但越品越有味道。
"白云堆里撿青槐",開篇就讓人眼前一亮。"撿青槐" 三個字特別有意思,不是 "砍" 也不是 "伐",而是 "撿",透著股輕松自在。
你想啊,樵夫不是扛著大斧氣勢洶洶地闖進山林,倒像是在白云里撿拾寶貝似的,挑揀著青綠色的槐樹枝。這 "白云堆里"既摹寫出山嵐氤氳的實景,又為勞作的樵夫披上一層飄逸仙氣。
云氣彌漫,山與人皆若隱若現,樵夫仿佛在云中漫步拾柴,尋常勞作瞬間有了超凡脫俗的詩意。
"慣入深林鳥不猜",這一句藏著人與自然的默契。"慣入" 說明樵夫常來,不是山林的過客,而是這里的老朋友,甚至當成了山林的一部分,所以鳥兒見了他一點不防備,該飛的飛,該叫的叫。
鳥雀的這份安然,是對樵夫最高的接納與認同。這份不驚不擾的默契,是山林對樵夫無聲的禮贊。朱景素只用一句便就寫出了人與自然這種無需言說的和諧,實在高明。
"無意帶將花數朵",這句里的 "無意" 最見功力。樵夫不是采花大盜,也不是附庸風雅的文人,他進山是為了砍柴,可專注勞作,劈砍拾柴之際,幾朵山中野花悄然落于柴捆之上。
此乃“無意”之舉,毫無矯飾,是勞作時自然而然的“意外收獲”。這隨性而至的“花數朵”,為整幅畫面陡然增添了明麗色彩與盎然生機。
山花爛漫,它們不請自來,為質樸的柴擔添上詩意浪漫,給生活添加了“無意”的溫柔,正是心靈自由、不沾塵滓的絕佳寫照。
最后一句 "竟挑蝴蝶下山來",簡直是神來之筆!將整首詩推向輕盈靈動的巔峰。
樵夫自己都沒察覺,柴擔上、衣襟上沾的花香,竟然引來了蝴蝶。它們一路跟著,好像樵夫挑著的不是柴,而是一擔春天。
這個 "竟" 字用得太妙了,帶著點出乎意料的歡喜,又有種理所當然的和諧。一個“挑”字,用得既寫實又傳神,柴擔在肩,花枝輕顫,蝶影翩躚相隨,構成一幅奇趣橫生、妙不可言的動態圖畫,讓人眼前一亮。
樵夫無心插柳,卻引得彩蝶相送。蝴蝶追隨花枝而下山,也就隨樵夫步入人間煙火,山野生機與自然生活的美好表露無疑。
整首詩讀下來,沒用華麗的辭藻,沒堆砌復雜的典故,就用最樸素的語言,捕捉到了生活里最靈動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最和諧的模樣。
朱景素寫樵夫,寫白云為伴,飛鳥為鄰,山花作飾,蝴蝶相隨、悠然自得的生活,其實藏的是自己對此種生活的向往。
不用裹小腳,不用背《女誡》,不用在深宅大院里數著日子等青春流逝。
可對當時的女性來說,這些其實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因此她才寫下這首詩,用別人的生活,抒發自己的心事。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