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為“社會共治,消除肝炎”。
肝臟,作為人體默默奉獻的“代謝工廠”,承擔著解毒、合成、代謝等諸多關鍵功能,卻也時常因我們的疏忽而面臨各種損傷風險。今天,讓我們一同揭開肝臟損傷的神秘面紗,讀懂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健康信號。
6歲的小朋友果果因感冒在家服用感冒藥和退熱藥,2天后不見好轉,就診后被確診為支氣管肺炎需住院治療。入院化驗時,醫生發現果果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超出正常值30多倍,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超出正常值20多倍。
醫生判斷孩子出現了急性肝損傷。通過仔細詢問,醫生考慮是藥物導致的急性肝損傷,我們不禁會有疑問,藥物明明是用來治病的,為什么會引起肝損傷呢?
什么是急性肝損傷
急性肝損傷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它是一類疾病的統稱,是指原本無肝病,或雖有肝病但病情持續穩定者,在暴露于致肝損傷因素后2周內,出現肝功能急劇惡化的情況。
若出現這些不適,需警惕肝損傷可能,應及時就醫:
消化道癥狀:
食欲減退、腹痛、腹瀉、厭油等。
皮膚癥狀:
皮膚瘙癢、沒有光澤、彈性差等。
精神系統癥狀:
疲倦乏力、肢體麻木、嗜睡等。
我國每年新增急性肝損傷病例超過15萬例。急性肝損傷住院患者的死亡率達10%~40%,需要肝移植的比例高達20%~30%。了解常見的肝損傷類型,有助于我們預防它的發生。
常見的急性肝損傷
從病因來看,急性肝損傷可分為藥物性肝損傷、中毒性肝損傷、創傷性肝損傷、感染性肝損傷、缺血性肝損傷、妊娠相關性肝損傷、物理性肝損傷和其他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治病,但若盲目亂服,也可能會引發肝損傷。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的年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23.8例,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目前已上市的化學性或生物性藥物中,有1100多種存在潛在肝毒性,而急性肝損傷是藥物性肝病最常見的發病形式,占比超90%。
常見的引起肝損傷的藥物有以下幾類: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
抗感染藥物: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紅霉素、頭孢菌素等抗生素;
抗腫瘤藥物:甲氨蝶呤、紫杉醇、環磷酰胺;
心血管系統藥物:阿托伐他汀、胺碘酮;
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卡馬西平、丙戊酸鈉;
抗結核類藥物: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代謝性疾病藥物、抗甲狀腺類藥物等。
部分中草藥存在肝損傷風險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多數藥物需經肝臟生物轉化后排出。因此,日常服用的藥品、生物制品、中成藥,乃至中藥材、天然藥物,其本身及代謝產物、輔料、污染物、雜質等,都可能成為肝臟的“隱形殺手”。
中草藥成分和藥理活性較復雜,尤其是未經醫生指導就擅自使用的 “偏方”,潛在風險極大。臨床中,何首烏和土三七是常見的致肝損傷中草藥。
何首烏含蒽醌類衍生物,包含多種肝毒性物質。如果服用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超3個月,易導致轉氨酶升高。
土三七含吡咯里西啶生物堿,可損傷肝臟,引起肝竇阻塞綜合征,導致門脈高壓性肝病。
服藥時間要遵醫囑
避免藥物性肝損傷,需遵循“少而精”的用藥原則。
一方面,不隨意增添藥物,也不盲目加大劑量,避免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嚴格按醫囑服藥。
·一日三次服藥:每隔8小時一次
·早晚兩次:上午8時一次,下午4時一次
·空腹服藥: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藥
·餐后服藥:餐后半小時服藥
另一方面,一旦發現存在藥物性肝損傷,應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藥物,并根據醫囑進行治療。
中毒性肝損傷
“病從口入”在中毒性肝損傷中較為常見,日常飲食稍不注意就可能攝入傷肝物質。
酒精性肝損傷
人體攝入的90%以上的酒精由肝臟代謝,代謝產生的乙醛和自由基不僅會損傷肝細胞,還會增加肝臟脂肪堆積,損傷肝功能。短時間大量飲酒可能讓肝細胞“不堪重負”,引發炎癥甚至壞死,輕則出現惡心、乏力、腹痛,重則導致黃疸、凝血異常等。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無論男女,每日酒精攝入量都要控制在15克以內。估算下來,在飲酒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4度啤酒要控制在375毫升,大概是1小瓶或1小罐;
·10度葡萄酒要控制在150毫升以內,大概是標準容量(430毫升)的葡萄酒杯的1/3杯;
·56度的白酒要控制在27毫升以內,即一瓶100毫升的二鍋頭差不多要4個人分著喝。
其他中毒風險
日常還需格外防范黃曲霉素。
花生和玉米易被黃曲霉污染并產生黃曲霉毒素,其具有強烈的肝毒性,會抑制肝細胞 DNA、RNA 及蛋白質的合成,直接損傷肝細胞,還可能增加肝癌風險。
此外,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也可能導致肝損傷。貝類屬于濾食性動物,通過過濾海水獲取食物和營養。若海水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貝類就可能攜帶該病毒,食用后易引發甲型肝炎感染,進而損傷肝臟。
其他類型肝損傷
創傷性肝損傷:由外傷、暴力或手術操作引起的肝臟損傷。
感染性肝損傷:多由病毒性肝炎、肝膿腫、膽道感染等引起,若出現乏力、發熱、腹痛、皮膚發黃等癥狀,應引起重視。
缺血性肝損傷:多因心衰、休克等嚴重疾病導致肝臟缺血,一般都有疾病過程,主要由醫生來進行判斷。
物理性肝損傷:主要由放射因素導致的肝臟損傷。
嚴重肝損傷發生后不可逆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承擔代謝、造血、解毒、合成蛋白質、分泌及排泄膽汁等重要功能。嚴重的急性肝損傷一旦發生,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可逆。
發生肝損傷后,及時明確病因對制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總體原則是:盡早識別并糾正可逆病因,合理用藥,適時進行肝臟替代治療,積極防治并發癥。
需注意的是,一些宣稱能修復肝臟功能的保健品并不可信,挽救嚴重肝損傷患者需要行肝臟移植。
如何保護好肝臟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能保護和維持肝臟功能,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養成良好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夜間11時至凌晨3時是肝臟修復關鍵時段),保證7~8小時優質睡眠,堅持運動。
合理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優質蛋白,減少高糖、高脂食物攝入,不吃霉變食物。
控制體重:超重或肥胖會增加脂肪肝風險,加重肝臟負擔。
戒煙限酒:嚴格控制酒精攝入,最好不飲酒。
謹慎用藥:按醫囑服藥,警惕成分不明的保健品。
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并診治,避免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管理情緒:保持良好心態,減少負面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了解肝臟、愛護肝臟,讓我們共同向“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邁進!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普通外科中心副主任醫師 張海濤
編輯:馬楊 李詩堯
校對: 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