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諸葛亮臨終前,身心俱疲,卻還惦記著劉禪能不能扛起這個攤子。
他一生謹慎,早把劉禪看了個透,心里其實從沒指望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真能獨當一面。
可就在他病重將死時,劉禪突然問了他一個問題,讓諸葛亮一下愣住了——原來,這個被罵了幾十年的“傻皇帝”,一直都是裝的!
那么,劉禪到底問了什么問題,又為什么讓諸葛亮改變了看法?
一個17歲少年的無奈選擇
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大敗后一病不起,眼看就要撒手人寰。
臨終前,這位蜀漢開國皇帝做了一個影響后世幾十年的決定——他把年僅17歲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說:"君可自取。"
這話聽起來是讓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實際上是把劉禪推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位置。
一個17歲的少年,面對的是一個功高震主、手握重兵的丞相,還有荊州派和益州派兩大政治集團的明爭暗斗。
劉禪能怎么辦?硬碰硬肯定是死路一條,那就只能裝傻充愣,讓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沒有威脅的“廢物”。
劉禪繼位后,表現得確實像個傻子。朝政大小事務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對政事毫不關心。
諸葛亮說什么就是什么,從來不提反對意見。這樣的表現讓所有人都放下了戒心,覺得這個皇帝就是個擺設,根本不用擔心他會奪權。
可是劉禪真的傻嗎?一個傻子能在亂世中活這么久?一個傻子能讓兩大政治集團都服服帖帖?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劉禪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知道只有裝傻才能保命,只有讓諸葛亮放心才能慢慢積累實力。
一次看似普通的病榻探訪
公元234年秋天,五丈原的軍營里,諸葛亮已經病得起不來床了。
這位為蜀漢鞠躬盡瘁的丞相,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就在這個時候,劉禪派李福從成都趕來探望。
李福的身份很特殊,他不是諸葛亮的心腹,也不是荊州派的人,而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
劉禪選擇他來探望諸葛亮,這本身就傳遞了一個信號——皇帝在關注權力交接的問題。
李福來到諸葛亮的病榻前,先是關心了丞相的病情,然后話鋒一轉,問出了那個關鍵問題:"丞相啊,如果您有什么不測,誰能接替您的位置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正常,畢竟諸葛亮病重,考慮繼任人選是應該的。
諸葛亮也沒有多想,直接回答說蔣琬可以接任。李福又問,蔣琬之后呢?諸葛亮說是費祎。
就這樣問完了嗎?沒有。李福停頓了一下,又問了一個更加微妙的問題:"那丞相您的后代,應該如何安排呢?"
這個問題就不尋常了。李福問的不是政務交接,而是諸葛家族的安排。
這說明什么?說明劉禪擔心諸葛亮的兒子會繼承父親的權力,形成世襲的丞相制度。
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歷史上多少權臣都想把權力傳給后代,建立世襲的統治。
諸葛亮聽到這個問題,心里一震。他突然意識到,這不是李福的個人想法,而是劉禪的意思。
這個一直被自己看作是傻子的皇帝,原來早就在擔心權力平衡的問題,早就在防備自己家族專權。
一代名相的醒悟
躺在病床上的諸葛亮,這時候才真正看清了劉禪的真面目。
這么多年來,劉禪表現得懵懵懂懂,對政事不聞不問,讓諸葛亮以為他真的是個沒有政治頭腦的廢物。可是現在看來,劉禪不僅有政治頭腦,而且還很敏銳。
劉禪派李福來探望,選擇的時機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他在催促諸葛亮早死,又能在諸葛亮還清醒的時候得到明確的答復。
最妙的是,劉禪通過李福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諸葛家族的安排。
這個問題直擊要害,如果諸葛亮有異心,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權力,這時候肯定會露出馬腳。如果諸葛亮真的忠心,那就會主動表態,消除皇帝的疑慮。
諸葛亮明白了劉禪的用意后,立刻回答說自己家有桑田,子孫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特殊的照顧。
這個回答既表明了自己沒有讓家族世襲權力的想法,又給了劉禪一個定心丸。
這一刻,諸葛亮才真正認識到,這個被自己保護了十幾年的"傻"皇帝,其實比任何人都清楚權力的游戲規則。
劉禪不是不懂政治,而是懂得太深了,深到連諸葛亮都被他騙過了。
皇帝的真正面目
諸葛亮死后,劉禪立刻顯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丞相制度,把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
廢除丞相制,意味著打破諸葛亮建立的政治體系,這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荊州派的人肯定不愿意失去特權,益州派的人雖然支持,但也擔心皇帝會對他們下手。
劉禪必須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收回權力,又不能引起大的動蕩。
劉禪的第二個動作更加精妙。他處死了李邈,這個曾經侮辱諸葛亮的人。
這一招既顯示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尊重,又向所有人傳遞了一個信號——即使是收回權力,也不會否定諸葛亮的貢獻。
在為諸葛亮立廟的問題上,劉禪表現得更加老練。他沒有立刻同意,而是拖了29年才建廟。
這種拖延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深思熟慮。立廟太早,會讓人覺得他在做樣子;立廟太晚,又會得罪諸葛亮的支持者。29年的時間,正好讓這個問題的政治敏感性降到最低。
劉禪還做了一個更加明智的決定——停止北伐。
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劉禪停止北伐,雖然會被人說成是沒有恢復漢室的雄心,但卻讓蜀漢百姓得到了休息的機會,國力也得到了恢復。
這些舉措都顯示出劉禪絕不是一個傻子,而是一個深諳政治之道的明君。
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忍讓,什么時候該出手;知道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
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久的皇帝。
一個真正的傻子,是不可能在那樣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這么久的。
即使最后蜀漢滅亡,劉禪投降后還能在洛陽安享晚年,這也說明了他的聰明。
"樂不思蜀"的典故,表面上看是他沒有骨氣,實際上是他在用裝傻的方式保全自己的性命。
司馬昭試探他,他就配合演戲;郤正提醒他要裝悲傷,他照做了,然后又故意露出破綻,讓司馬昭徹底放心。這種層層套路,哪里是一個傻子能想出來的?
《——【·結語·】——》
劉禪的一生,用看似愚笨的外表掩蓋了內心的精明,用表面的軟弱換來了實際的安全。
在那個群雄并起、政治斗爭異常激烈的時代,能夠在位41年并且善終,這本身就說明了他絕不簡單。
諸葛亮臨終前的那幾個問題,只是揭開了劉禪真實面目。這個被歷史誤解的皇帝,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