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蜀漢滅亡那段歷史,真是越想越憋屈。263年,姜維帶著一幫老伙計在劍閣死扛鐘會的大軍,聽起來挺悲壯吧?可仔細一琢磨,張翼、廖化這幫人平均年齡都60多了,姜維自己也是花甲之年。他們就算能打,還能撐幾年?蜀漢那時候,就像一座老房子,柱子都朽了,一陣風就能吹倒。
然后呢?然后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接捅了蜀漢的軟肋。江油一丟,涪城告急,成都直接暴露在刀尖底下。后主劉禪慌了,趕緊把諸葛瞻喊來救命——嘿,這名字熟吧?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麻溜,立馬點了四個年輕小將:張遵(張飛孫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還有個更猛的,他親兒子諸葛尚。
一、18歲小將的橫空出世
諸葛尚那年才18歲啊!擱現在,估計還在為高考發愁呢。可人家呢?史書寫他“博覽兵書,多習武藝”,一聽老爸要領兵出征,直接跳出來喊:“父親掌大權,兒愿為先鋒!”——這氣勢,不愧是諸葛家的種。
當時那場面,我猜其他人心里都得嘀咕:毛頭小子逞什么能?結果呢?諸葛尚用實力打臉了。鄧艾派了兩員大將鄧忠和師篡打頭陣,這倆可不是菜鳥,鄧忠是鄧艾親兒子,師篡也是曹魏悍將。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一人硬剛兩人,愣是把他們打退了!鄧艾遠遠看著,心里直發毛:這哪來的小怪物?
二、綿竹血戰,少年燃盡最后一口氣
打退先鋒只是開胃菜。諸葛尚殺紅了眼,跟著老爸諸葛瞻一頭扎進魏軍大營。史書寫得熱血沸騰:“左沖右突,往來殺有數十番”——啥概念?大概就是拎著槍在敵軍堆里來回沖了幾十趟!魏兵死了一片,鄧忠、師篡全掛彩跑路。鄧艾嚇得趕緊調兵圍堵,心里估計直罵娘:蜀漢不是快完蛋了嗎?哪冒出來這么個煞星!
但問題來了:為啥這么猛的小將,史書里卻沒啥名氣?嗯……我覺得吧,一來他死得太早;二來蜀漢那時候已經是落日余暉,再猛的英雄也架不住大勢已去。諸葛父子死守綿竹,最后彈盡糧絕。諸葛瞻自殺殉國前,悲吼一句:“吾內不治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有何面目復生!”——這話聽著心酸啊,把蜀漢的爛攤子全攬自己頭上了。
諸葛尚呢?他本可以跑。可爺爺是諸葛亮,老爸是諸葛瞻,他能逃嗎?史料說他“馳馬赴魏軍而死”。18歲,連個全尸都沒留下。
三、生不逢時,英雄的宿命論
每次讀到這兒,我都忍不住拍大腿:“諸葛尚要是早生二十年呢?”跟著諸葛亮北伐,或者跟著姜維九伐中原,那得多精彩?以他的武力值(能單挑鄧忠+師篡),加上諸葛家的智商遺傳,妥妥的頂級名將胚子啊!
可惜啊,他生在263年。蜀漢內部啥樣?黃皓弄權,朝堂烏煙瘴氣;姜維在外面窮兵黷武,國庫早掏空了;劉禪呢?“樂不思蜀”的梗后來都成千古笑柄了……諸葛尚再猛,也就是往火山口里扔了杯水,噗嗤一聲就沒了。
四、蜀漢年輕人的集體悲歌
其實綿竹之戰里,張遵、黃崇、李球全戰死了。這幫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25歲吧?個個名門之后,個個拼到最后一刻。蜀漢不是沒人,是沒時間了。老一輩的姜維、廖化們活得太久,年輕人壓根沒機會冒頭。等到亡國邊緣才拉他們頂上去,跟送死有啥區別?
最諷刺的是,鄧艾后來見到劉禪的降書,還特意問了句:“諸葛瞻父子戰死,為啥不早投降?”——你看,連敵人都覺得可惜。
諸葛尚的名字,現在很少有人提了。人們記得“五丈原秋風”,記得“出師未捷身先死”,但誰記得綿竹城外那個18歲的少年?他像一顆流星,在蜀漢漆黑的夜空中猛地亮了一下,然后永遠熄滅。
有時候忍不住想:歷史是不是就愛這么折騰人?非要把英雄扔進絕境,才能顯出那點光芒。可這光芒……唉,除了讓后人嘆氣,還能干啥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