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190年春起兵討伐董卓的有十路諸侯: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由于這些諸侯大都在函谷關以東,所以又被稱為“關東聯軍”。關東聯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其實各路諸侯都懼怕董卓,不敢出兵,而且各懷鬼胎想保存實力爭取更大的利益。除了曹操、孫堅進攻董卓之外,其他人整日“置酒高會”,然后就開始內斗。
典型的比如兗州刺史劉岱殺了橋瑁,然后表奏王肱為東郡太守;袁紹派人勸說韓馥,奪了冀州;當時實力弱小的曹操,其實也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他聯合胡母班的家屬,攻殺了王匡。
史海沉鉤,探尋歷史的真相
匡少與蔡邕善。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锵葰探鹞岷赴?。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并勢,共殺匡。--謝承《后漢書》
謝承的《后漢書》中有這么一段記載,表明王匡之死,曹操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王匡被董卓部隊擊敗后,回到泰山郡募兵數千人,準備與張邈聯合。先前,王匡殺了執金吾胡母班,胡母班的親屬非常憤怒,與曹操合力殺了王匡。為了探尋歷史真相,我們先了解一下王匡。
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與大名士蔡邕交好,以俠名著稱。這個俠主要指的是輕財好施。東漢末年的時候,有名氣就意味著有官做,王匡被何進辟為佐吏。后來漢靈帝去世,何進為首的外戚士大夫打算徹底消滅宦官,但是受到何太后的阻攔。
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召集董卓等人逼近洛陽向何太后施壓,同時也派遣王匡從泰山征兵,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兵變。王匡招募了五百名強健的弓箭手,結果王匡還沒來得及回到洛陽,何進就被宦官干掉了。何進被殺后,袁紹繼續誅除宦官,于是王匡又加入了袁紹的陣營。
之后王匡被任命為河內太守,當董卓廢立皇帝,王匡自然而然的加入了反董聯盟。當時雖然關東聯軍看上去人馬眾多,但其實都不在一起,袁紹、王匡屯兵河內,張邈、曹操、劉岱屯兵酸棗,袁術屯兵南陽,孔伷和韓馥一個在潁川,一個在鄴城,和董卓離得特別遠。
河內郡位置比較關鍵,所以一開始王匡是袁紹的鐵桿。為了緩和關系,董卓派遣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等朝廷重臣,攜帶詔書到河內郡,游說袁紹。然而袁紹不接受,并且讓王匡收押他們進入牢獄,并且打算處死他們。
其中胡母班為王匡的妹夫,故在獄中寄書給王匡,并在書信中批判王匡,同時請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遺留下的二位兒子。王匡讀完胡母班的書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兒子而開始哭泣。此后胡母班與吳循、王瑰等人,同時被斬首。胡母班的親屬有殺王匡的動機,曹操殺王匡的動機何在呢?
權力斗爭,深不見底的漩渦
王匡之死的脈絡,其實也不復雜,簡單捋一下就知道。190年六月,長安朝廷派出韓融為首的使者團,試圖勸袁紹、袁術罷兵,袁紹命王匡殺胡母班。酸棗聯軍在曹操、鮑信等人帶領下,試圖占領成皋縣,董卓派徐榮率軍迎戰,在滎陽汴水旁大敗聯軍。十一月,董卓率軍渡過孟津,擊敗王匡。
兵敗后,王匡返鄉招募兵馬。沒多久,獲得數千名強悍又勇猛的兵卒。東山再起的王匡轉而與張邈商討雙方的盟約(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王匡被殺,原因就在“欲與張邈合”。
王匡敗得很慘,但不知為何同樣屯兵河內的袁紹卻沒事,可能在殺了自己妹夫胡母班,被董卓擊敗后,王匡也漸漸看清了袁紹的“嘴臉”,那就是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把自己當槍使。所以重新招募到軍隊的王匡,沒有回到河內,而是準備與張邈聯合。
張邈與袁紹的矛盾,早在結盟初期就顯現出來,張邈看到袁紹被推舉為盟主之后“有驕矜色”,所以曾經意正言辭的批評袁紹。結果袁紹大怒,讓曹操殺了張邈,曹操沒有聽從袁紹的安排。但張邈、袁紹兩人,算是結下了梁子,所以王匡覺看清袁紹之后,選擇與張邈聯合。
曹操在汴水被徐榮擊敗后,到揚州募兵千余人,也到河內屯駐,當時曹操還是袁紹的小跟班,所以王匡打算與張邈結盟,自然是袁紹不愿意看見的。袁紹自己的目的自然是奪取冀州,但他也不想張邈在兗州做大,于是安排曹操聯合胡母班的親屬殺了王匡。
所謂的“反董聯盟”,其實都是在勾心斗角,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的地盤,拉攏一派打壓另一派。袁紹奪冀州,插手兗州、豫州,劉岱殺橋瑁,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大家都在玩政治手腕,王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了犧牲品!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