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 | 六六鱗 編輯 | 六六鱗
《——【·前言·】——》
過去一年,3000多名中國人不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不是旅游簽,不是綠卡,是堂堂正正拿上日本護照。這群人圖啥?為了投票、領(lǐng)補貼,還是想告別“永久居留排隊”?真相比你想的復雜得多,后面藏著一整套操作系統(tǒng)。
一人一國籍,換的不止是護照顏色
日本的護照,被全球旅行控視為“神卡”。免簽國遍布歐美,排隊過海關(guān)的效率高得讓人嫉妒。可拿到這本小本本的代價,一點都不低。得放棄原國籍,要寫申請報告,要接受文化認同調(diào)查,甚至連“你是不是夠日式”都可能變成面試題。
3000多個中國人過去一年走完這個流程,不是心血來潮。這事看起來像新趨勢,其實埋了好幾年伏筆。早在疫情前,日本歸化申請就已經(jīng)在緩慢上升,中國申請人數(shù)量每年都在漲。只是去年數(shù)據(jù)特別扎眼,中國人第一次把韓國人從歸化榜首上擠了下來。
這個變化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是多個條件湊在一起。最直接的,是“5年住滿就能申請歸化”,而“永住簽證”得住夠10年。這差了5年,是實打?qū)嵉恼T惑。對那些已經(jīng)在日本工作多年、有家庭、有孩子上學的人來說,與其等個遙遙無期的永住,不如索性直接歸化省麻煩。
另一個現(xiàn)實問題是身份困境。日本政府雖然放松了對外籍勞動力的態(tài)度,可想升職、想買房、想穩(wěn)定下來,身份永遠是個坎。歸化后,不只是拿到護照那么簡單,是從“外人”變“內(nèi)人”,是從“勞工”變“選民”。很多人在意的不是“愛不愛日本”,而是“有沒有參與感”。
還有一部分歸化者,是為下一代鋪路。不光是讀公立學校免學費,也有更大考量——日本護照意味著子女未來可以申請歐美高校更便利,簽證也少很多障礙。這對中產(chǎn)家庭來說,是筆劃算賬。
歸化流程看似復雜,其實只要資料齊、語言通、收入穩(wěn)定、無案底,就能順利推進。過去幾年,地方政府也不傻,想留住人力資源,開始主動“幫忙”。福岡、北海道這些人口減少的地方,還提供歸化指導,甚至搬家補貼。
于是,歸化日本,不再只是“文化認同”的選擇,也不是“政治表態(tài)”,更像一項“長期策略”。對申請人來說,是一次徹底換位;對日本社會來說,是勞動力結(jié)構(gòu)的重構(gòu)信號。
從數(shù)字看,過去一年日本總歸化人數(shù)8863人,中國人就占了3122人,超三分之一。這個比例說明,中國人的歸化速度,已經(jīng)從個別現(xiàn)象變成顯性趨勢。而這個趨勢,背后可不是一兩句“想做日本人”能解釋的。
護照是表面,制度才是推動力
日本的歸化制度看起來挺“嚴肅”:得住滿五年,得有穩(wěn)定收入,得放棄原國籍,得交一堆證明材料。可一旦摸透規(guī)則,就會發(fā)現(xiàn),這更像一場復雜的積分游戲,只要分夠,歸化不是難題。
關(guān)鍵就在“比起永住,歸化更簡單”。永住簽證要求十年連續(xù)居住,對很多留學轉(zhuǎn)工簽的人來說,中間斷一次就得重來。而歸化只要五年,而且還允許部分“斷點”存在。對時間卡得緊、急著穩(wěn)定身份的人來說,歸化反而是捷徑。
語言要求也沒那么高。很多地方只要求日常會話能力,通過面試就算合格。不少地方政府還主動開設(shè)“歸化日語班”,從寒暄用語教起,生怕申請人聽不懂官話。
至于最難那條“要認同日本文化、習慣”,現(xiàn)在也越來越形式化。只要能證明你有工作、有稅單、有鄰里關(guān)系,不鬧事、不躲稅,歸化官員一般不會深挖背景。文化認同考察,成了形式上的“象征性一問”。
當然,制度上的門檻還是在。最重要的是放棄原國籍這一項。日本不承認雙重國籍,意味著歸化者必須從內(nèi)政部開出退籍證明。而這一步,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是心理門檻更高的一關(guān)。
有人因此卡在“精神分裂”狀態(tài):申請歸化表上寫“愿終身效忠日本天皇”,心里卻想著“只是為了護照好用”。但日本方面并不太在意動機,只看執(zhí)行。不少地方的審核官甚至表示:“歸化是程序,不是表態(tài)。”
歸化后,身份待遇立刻提升。以前申請貸款要額外審批,現(xiàn)在直接通過;以前孩子入托要排外籍名額,現(xiàn)在優(yōu)先考慮;以前簽手機、辦駕照、交稅,都要解釋一次國籍背景,現(xiàn)在變得順暢。社會接納感提升,是很多歸化者選擇“動手”的核心動因。
這背后藏著更深的制度現(xiàn)實。日本社會進入老齡化高峰,新生人口不足,勞動力緊缺。歸化成為解決人口結(jié)構(gòu)問題的一種溫和手段。與其引入不熟悉文化的外籍勞工,不如從本就住在日本、有適應基礎(chǔ)的人群里“內(nèi)吸”。
歸化人數(shù)上升,是政策設(shè)計的結(jié)果,不是偶發(fā)潮流。歸化變得像開會員,不是文化自覺,是實用主義下的身份重構(gòu)。護照只是表面,制度才是推動力。
數(shù)字背后,不是崇日,而是避坑
“3000人一年入籍日本”,這串數(shù)字擺出來容易讓人浮想聯(lián)翩。但要真說這些人都“想變?nèi)毡救恕保蔷吞砻媪恕8嗲闆r是,他們不想“留在模糊狀態(tài)”。也不是非得“融入日本文化”,而是想盡快脫離身份不穩(wěn)的局面。
留在日本十年以上的人,最怕的不是日語聽不懂,而是“卡身份”。工作簽證有時限,家庭簽證靠婚姻,永住簽證審核慢得像牛拉車。搞不好遇上新政策調(diào)整,一年一換的居留卡就是天花板。
還有人擔心子女教育。雖然外籍子女在日本也能讀公立學校,可某些資源向日本國籍傾斜,例如優(yōu)先宿舍、補助計劃、課后扶持等。很多父母早就不是為自己規(guī)劃,而是盯著十年后“考東京大學”這個目標。護照顏色,能決定孩子能不能報考獎學金。
在這場“歸化實用主義”的操作中,感情很少,計算很多。有的人明確表態(tài),“我只是把日本國籍當跳板”。跳去哪?加拿大、新加坡、美國、日本——不少國家簽證互認,護照越強,全球跳轉(zhuǎn)越方便。
還有一部分歸化者,是被動轉(zhuǎn)變。原本申請永住被駁回,改走歸化;或者打算長期發(fā)展,干脆做了“身份切割”,把過去生活全部歸零。每個人背后都有復雜緣由,和“想當日本人”沒多大關(guān)系。
政策也在推著人做決定。過去幾年,日本各大企業(yè)開始默認“歸化者可晉升”。本來有些職位寫明“僅限日本籍”,現(xiàn)在用歸化繞開了玻璃天花板。這讓不少職場中層終于有了“打破身份墻”的機會。
日企不像硅谷那樣強調(diào)背景透明,更看流程與規(guī)矩。歸化了,HR不再設(shè)防,升職也能提名。這對一些在日打拼十年以上、日語流利、績效優(yōu)異的外籍員工,是決定命運的一步。
并不是所有歸化過程都順利。有些人在提交申請后被卡住,一查才知道“收入不穩(wěn)”“稅務未清”會拖延審核。有的人因為過去交通違章、欠款未繳,也會影響歸化資格。制度并不放水,但它的確越來越傾向扶持“熟人式外籍者”。
歸化制度背后,其實是日本社會治理策略的轉(zhuǎn)彎。以前對外來人口高度戒備,現(xiàn)在悄悄變成“選一部分人留下來”。那些守規(guī)矩、有適應能力、愿意長期居住的人,就成了首選歸化對象。
這套邏輯并不復雜:在全球人口老化的大背景下,人才不夠,就換個口徑吸收。身份變了,利益重構(gòu),也就水到渠成。
從個案變趨勢,日本默許,外人自選
3000個中國人入籍日本,不只是孤例堆積,它已經(jīng)開始構(gòu)成社會趨勢。尤其是在日的中青年群體中,“要不要歸化”不再是禁忌話題,而是現(xiàn)實考量。咖啡館里的閑聊、中文社群里的投票、留學生論壇上的攻略,都在討論這件事。
這并不是“身份倒戈”,更像一種生活路徑選擇。有人想在日本結(jié)婚、生子、養(yǎng)老;有人要拿護照轉(zhuǎn)第三國;還有人就是覺得身份一勞永逸比一年一更方便。歸化不代表“文化歸屬”,而是“行政歸屬”。
日本官方也并沒有高調(diào)宣傳這一點。他們一面保持“日本不歡迎移民”的口徑,一面悄悄優(yōu)化歸化流程。這就是“雙軌制度”:你來,我不攔;你走,我不勸;你留下來,制度給你梯子爬。
地方政府更實在。像長野、山形、島根這些人口負增長地區(qū),已經(jīng)開始主動到技能實習生社群中招募歸化對象。只要你愿意留下來,愿意繳稅、育兒、買房,他們就愿意給你語言輔導、入籍咨詢,甚至幫忙代辦手續(xù)。
對這些城市來說,一個歸化成功的外籍居民,勝過十個短暫停留的游客。他們不在乎你姓什么,只要你每年報稅、孩子讀書、鄰里打招呼,那你就是“可接受的日本人”。
制度正悄悄引導歸化常態(tài)化。以前,歸化是一件稀有事,現(xiàn)在,越來越像是一個移居者的“成熟標志”。像買房、結(jié)婚、孩子入托之后的“下一步”,身份自然順著走了。
很多歸化成功的人,會回頭幫別人走流程,提供文書范本、面試經(jīng)驗,甚至開起咨詢?nèi)骸_@種“去中心化擴散”進一步推動了歸化熱的民間傳播。
日本政府沒有公開說“歡迎更多中國人入籍”,但現(xiàn)實是,只要你來,他們就默許。制度把門打開,申請人只需照章走完。門沒寫歡迎,也沒寫禁止,它只是敞開著。
這就是現(xiàn)實的歸化邏輯:不是身份革命,是生活排序;不是文化選擇,是社會契約;不是情感認同,是利益搭橋。
歸化,不是奔向日本,是從不確定走向確定。而確定感,正是這個時代稀缺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