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上的硝煙,不僅映照出現代戰爭的殘酷,更撕開了一個關于國防自主的深刻命題——當外部供應鏈被驟然切斷,那些曾依賴進口的武器裝備,會瞬間淪為“無米之炊”。
俄羅斯因西方制裁陷入戰機零部件斷供的困境,這一幕對中國而言,既是警示,更是一面映照自身發展的鏡子。畢竟,中國戰機曾在最核心的“心臟”——發動機上,走過一段漫長的依賴之路。
上世紀70年代,當中國航空人望著天空中呼嘯而過的先進戰機時,手中最“拿得出手”的籌碼,是從英國引進的斯貝發動機。這本是一次希望通過仿制實現突破的嘗試,卻因技術底子太薄,走得異常艱難。
從1972年引進到1985年用進口零件組裝出第一臺“國產斯貝”,再到21世紀初才實現100%國產化并命名為“渦扇-9”,近30年的時間里,這款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發動機早已跟不上時代。它就像一把鈍刀,既割不破技術封鎖的壁壘,也撐不起中國戰機的藍天夢,最終只留下幾臺樣機,成為技術探索路上的“鋪路石”。
真正讓中國戰機飛起來的,是來自俄羅斯的AL-31系列發動機。從殲-11到殲-10,從殲-16到最初的殲-20,這款發動機一度成為中國空軍的“標配”。
但依賴的滋味從不好受——進口價格受國際局勢波動,維修保養要看別人臉色,更關鍵的是,發動機的性能參數直接限制了戰機潛力的發揮。那時,“心臟病”三個字,像一根刺扎在每個中國航空人的心里。
轉折的曙光出現在2018年。當渦扇-10B發動機帶著穩定的性能參數通過驗收時,中國航空工業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可靠心臟”。
這款發動機解決了早期渦扇-10A的致命缺陷——不再有渦輪葉片莫名斷裂的隱患,不再因燃燒室過熱而讓飛行員提心吊膽,1500-2000小時的使用壽命,足以比肩國際同類產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造”,從設計圖紙到每一個零件,都攥在自己手里。
此后的幾年,中國戰機換發的速度堪稱“加速跑”。殲-10C的尾噴口開始出現熟悉的“太行”紋路,殲-16的轟鳴聲里多了幾分“中國節奏”,就連最先進的殲-20,也逐漸告別了俄制發動機的影子。
到2020年之后,新下線的國產戰機幾乎清一色搭載渦扇-10系列發動機,那條曾依賴進口的供應鏈,正被悄然改寫為“中國閉環”。
如果說渦扇-10B是站穩腳跟,那渦扇-15的出現,便是中國航發的“登堂入室”。這款為殲-20量身打造的發動機,從立項起就瞄準世界頂級水平——它要讓殲-20真正實現“超音速巡航”,要讓五代機的隱身與機動性能完美融合。
2023年小規模量產的消息,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無數期待;到2025年的今天,穩定量產的渦扇-10已讓殲-20徹底擺脫“動力桎梏”,中國戰機終于有了與世界最先進機型同臺競技的“硬核底氣”。
回望這條道路,爭議從未停歇。有人質疑花了這么多年才追上,是不是太慢?,也有人擔心量產之后,長期可靠性經得起考驗嗎?。但這些聲音恰恰說明,自主創新從來不是一條坦途。
從斯貝仿制時的照貓畫虎,到渦扇-10A的磕磕絆絆,再到渦扇-15的“厚積薄發”,中國航發人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唯有沉下心來啃硬骨頭,才能把命運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的教訓,本質上是“供應鏈安全”的警鐘。而中國戰機全面換裝國產發動機,不僅是解決了“有無問題”,更是在打造一套不受制于人的“安全體系”。
當渦扇系列發動機從圖紙變成產品,從實驗室走向藍天,背后是材料科學的突破、精密制造的升級,是整個航空工業體系的脫胎換骨。
如今,當殲-20帶著渦扇-15的轟鳴劃破長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款先進戰機,更是一個國家在關鍵領域自主可控的決心。這條路或許走了半個多世紀,但每一步都算數。因為國防自主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與誰攀比,而是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始終保有守護家園的底氣與能力。這,正是“中國心”最珍貴的價值。
信息來源:
【1】東方網.《央視披露殲-11B換裝太行發動機真實情況:雖有缺點但已可用》
【2】新浪軍事.《國產渦扇10航發研制歷時40年如何從“不太行”到還行》
【3】中國軍網.《吳仲華:船驥托起一片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