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張俊
看,這個蓮蓬大不大。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天剛放亮,57歲的白橋鎮陳橋洲民族村村民張業翠,就來到白渡千蓮種植基地,開始新一天的忙碌:采蓮蓬。
眼下,正值蓮蓬采摘的旺季,位于長江北岸的安徽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白橋鎮,500畝荷塘接天蓮葉,荷花次第盛開,蓮蓬也次第成熟。
站在塘埂邊,放眼望去,只見粉紅翠綠間,一個個碗口大的蓮蓬隨風搖曳。循著淡淡的荷香,張業翠來回穿梭,將成熟的蓮蓬摘下,不一會兒,汗水就浸透了衣服,蓮蓬也裝滿了編織袋。
“為了避開灼人的高溫,我們每天早上5點就下田干活了。”說話間,張業翠手頭活不停,把新鮮摘下的蓮蓬裝上三輪車。此時的她,雖熱汗如雨,卻遮不住她的喜笑顏開。
白橋鎮種蓮,算是一個“新生”。
之前,密布荷葉的荷塘,是村民們的魚塘。今年年初,鄭蒲港新區農業農村局經過多次外出“取經”,決定引進蓮子產業發展“蓮子經濟”,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把項目落地白橋鎮白橋街社區,走特色產業振興之路。
4月栽苗、5月長葉、6月開花、7月結果……隨后,迎來了第一茬采收。
“今年種了太空香蓮和建蓮兩個品種,已經摘了兩周時間,采摘期可以持續至11月中旬。”白渡千蓮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元河告訴記者,每天的采收量都在4000斤左右,目前光是蓮蓬,就已經賣了50多萬。
在李元河眼里,蓮渾身是寶,現在摘蓮蓬,下月摘荷葉,到了來年開春還能摘藕帶。
“吃鮮蓮,那才叫一個清脆甘香爽口。”李元河告訴記者,正因為嫩,蓮心來不及苦,剝開后可一口吃下。
看著李元河示范,記者也順手剝開一顆蓮子,放入嘴中,輕嚼片刻,脆嫩香甜,后味清涼。此時的感覺,天是熱的,蓮是涼的,人是樂的。
發展蓮子經濟,并非一時興起。
白橋鎮白橋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吳秀艦告訴記者,社區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入股基地,不僅每年有固定的保底收益,還能帶動就業、助農增收。最關鍵的是,改魚塘為荷塘,既美化了環境,又凈化了水體。
吳秀艦打趣道,“除了冬天沒活干,季季都要用工,栽下荷苗后,蓮農們只有寒假,沒有暑期。”
在白橋街社區,自從荷花盛開后,逢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有不少旅游達人前來打卡拍照,這里已經成了鄭蒲港新區的網紅點。
在白橋街社區,牛屯河穿社區而過,下游1公里距離就是長江。
“社區擁有水面1700多畝,如何把當地水資源利用起來,這是振興鄉村的關鍵。”鄭蒲港新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張彥飛如是說,今年是初體驗,試種了500畝蓮蓬,效益好,來年將擴大規模,復制推廣。
除了種植基地,蓮子加工廠即將竣工。“屆時,還可以開發干蓮子、蓮子心等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做活蓮文章。”話里話外,張彥飛滿懷期待,“力爭把蓮產業打造成我們的農業主導產業,成為老百姓的致富蓮。”
蓮蓬豐收沁荷香。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采蓮人滿載而歸。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荷塘緊挨著牛屯河。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蓮農們圍在一起剝蓮子。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