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2月14日,劉松山死了,一顆子彈打穿了這位湘軍名將的胸膛,他倒在受降的帳篷里,血染白雪。
一個打了十幾年仗的老兵,最后死在了"和談桌"上。這就是金積堡之役最殘酷的轉折點,信任,在這片西北的土地上,比生命更脆弱。
馬化龍的雙面人生
1862年的寧夏,馬化龍做了一個改變歷史的決定。
這個哲赫林耶大教主放下了經書,拿起了刀槍。他殺死了寧夏道臺侯云登,知府呂際韶,知縣趙長庚。血腥味在金積堡的空氣中彌漫開來,一場持續近十年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馬化龍是什么人?史書記載他生于1810年,經名拖必爾圖拉。別被這些文縐縐的記錄騙了,真實的馬化龍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
白天,他是虔誠的阿訇,人稱十三太爺,手捧《古蘭經》,為信徒們主持禱告。夜里,他是精明的商人和地主,和弟弟一起經營著偌大的家業。清廷還給他捐了個千總的官職。
你說這樣的人,為什么要造反?
答案藏在1863年的靈州城里,馬化龍的回軍攻陷靈州,"屠戮二萬馀人",地方知府、縣令全部被滅門。
他在金積堡構建了一個軍事帝國,以金積堡為中心,方圓幾十里修筑了500多座堡寨,每座堡寨都與周圍村莊形成防御體系。
1866年,劇情出現了反轉。
馬化龍突然向清朝請降,還改名叫馬朝清。這個改名很有意思,朝清,向清朝表忠心的意思。左宗棠收到這個消息時,眉頭緊鎖,他不信。
果然,馬化龍一邊接受清廷的招撫,一邊暗中擴充軍備,他保留了所有武裝力量,繼續加固金積堡的防御,還援助其他地方的回軍。
這就是馬化龍的生存智慧,在亂世中左右逢源,既要保住自己的實力,又要給自己留后路。
1869年8月,當劉松山的北路軍逼近金積堡時,馬化龍撕下了最后的偽裝,他重新反叛了,這一次,再無回頭路。
劉松山的最后一戰
劉松山是個什么樣的人?
1833年出生在湖南湘鄉的他,從鄉勇干起,一步步爬到了廣東陸路提督。湘軍中流傳著他的傳說:太平軍夜襲時,各營都潰散了,只有劉松山在月下列隊迎敵,太平軍不敢靠近。
他的私生活也很有意思。從軍前就定了親,卻因為常年征戰,直到三十多歲才在洛陽成婚。新郎新娘都三十多了,這在當時算是高齡。
1868年11月,左宗棠制定了"三路進兵"的戰略,劉松山統率北路軍,從綏德西進,直指金積堡。這是主攻方向,也是最危險的任務。
你知道金積堡有多難打嗎?
這座堡壘位于靈州西南25公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馬化龍在這里經營了多年,挖壕筑墻,修堡建壘。更狠的是,他掘開了秦渠、板橋堰和山水河,讓清軍的營地變成了一片沼澤。
劉松山的湘軍陷入了泥潭,字面意思是泥潭。
士兵們每天在齊膝深的爛泥中作戰,運送糧草變得極其困難。馬匹陷在泥里拔不出來。士兵們說,這比在江南和太平軍作戰還要艱難。
1869年9月,劉松山攻占了靈州,接著,他包圍了金積堡。連下七座寨堡,一步步逼近馬化龍的老巢。
戰斗進入了僵持階段。
金積堡的防御太堅固了,墻高壁厚,防守嚴密,湘軍多次強攻,都是無功而返,劉松山開始考慮其他辦法。
1870年1月6日,意外發生了。
馬化龍派人送來降書,表示愿意投降。這個消息讓前線的湘軍將領們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詐降,有人說應該趁機解決問題。
董福祥勸劉松山不要親自去受降,老兵的直覺告訴他,這里面有問題。
劉松山沒聽。
2月14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劉松山穿著軍裝,帶著幾個親兵,走進了馬化龍的營帳。
談判桌上放著降書,馬化龍跪在地上,表現得很恭順,劉松山松了一口氣,伸手去拿降書。
槍聲響了。
子彈從側面射來,直接穿透了劉松山的胸膛,鮮血瞬間染紅了帳篷里的地氈,馬化龍的人早有準備,幾乎是同時開火。
劉松山倒下了,這個征戰半生的湘軍名將,死在了一場"和平談判"中。
消息傳到前線,湘軍士氣大挫,一些士兵開始懷疑,這場戰爭還有勝利的希望嗎?
二十六歲統帥的復仇
劉錦棠只有26歲。
當叔父的死訊傳來時,這個年輕人的臉色變得蒼白如紙。他沒有哭,也沒有憤怒的咆哮,他只是靜靜地坐在帳篷里,握著劉松山留下的那把佩刀。
"叔父之仇,必血償。"
左宗棠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湘軍的士氣跌到了谷底,前線的局勢岌岌可危。他可以選擇撤退,重新部署,也可以讓劉錦棠接統這支軍隊,繼續圍攻金積堡。
他選擇了后者。
劉錦棠接過了老湘軍的指揮權,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很冒險。一個26歲的年輕人,能夠統領幾萬大軍嗎?能夠完成叔父未竟的事業嗎?
事實證明,左宗棠的眼光沒錯。
劉錦棠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劉松山的靈柩放在軍營中央。他召集所有將領,對著靈柩發誓:"不破金積堡,不為叔父報仇,我劉錦棠死不瞑目。"
這一幕激起了湘軍將士的復仇之心。
接下來的戰斗變得更加殘酷。
最慘烈的一戰發生在秦渠兩岸,馬化龍掘開渠壩,放水淹灌湘軍陣地,前半夜積水成冰,困住了戰馬,后半夜,回軍順著冰面發起突襲。
總兵周立本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士兵們點燃浸透火油的棉被,推向冰面。燃燒的"火龍"映紅了半邊天空,當天亮時,冰面上凝結著人血和冰碴的混合物,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
這一戰,清軍陣亡了七個營官,傷殘士兵用過的繃帶在后方堆成了小山。
劉錦棠意識到強攻不行,他改變了戰術。
"我要用鎖金法困守,看他們能頑抗多久。"
他下令在金積堡周圍挖了兩道壕溝,每道寬三丈,深一丈,壕溝邊筑起高墻,高一丈多。在堡外的高地上建炮臺,居高臨下,每天不停地向堡內轟擊。
這是一場消耗戰,劉錦棠賭馬化龍的糧食撐不了太久。
圍困持續了十六個月。
金積堡內的情況越來越糟,糧倉見底,戰馬開始啃食房梁上的稻草。馬化龍派出的求援信使一個個被湘軍截殺。
最后一個信使的靴底夾層里搜出了用波斯文寫的血書——這是河州回軍的求援信。
劉錦棠故意放走了這個信使,在援軍必經之路埋下伏兵。當河州回軍的馬蹄聲響起時,開花炮噴射出了復仇的火焰。
金積堡的最后時刻
1870年12月31日,年關將至。
金積堡內已經彈盡糧絕,陳林帶著一部分人叛逃了,馬化龍知道,大勢已去。
6天后,1871年1月6日,一個身穿白袍的人走出了金積堡。
馬化龍特意換上了參加圣紀節的白袍,腰間卻暗藏著一把俄制轉輪手槍,他帶著族中子侄,自縛雙手,走向劉錦棠的大營。
"請以一家八門三百余口性命,贖金積一帶回民死罪。"
劉錦棠接過降書時,余光瞥見了馬化龍袖口閃過的金屬光芒。他突然抽出佩刀,挑飛了那把手槍。
這個動作讓所有人都明白了,馬化龍到最后還在打算。
七天后,劊子手的刀刃落下,馬化龍被凌遲處死。觀刑的湘軍老兵發現,劉錦棠始終緊握著叔父留下的懷表,表殼里嵌著一顆取自金積堡墻體的彈頭。
清軍在金積堡內搜出了1200支俄制槍械,馬化龍的武裝程度遠超想象,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座堡壘如此難攻。
劉錦棠下令將馬化龍的兄弟子侄全部處死,80名將領被斬首。那個打死劉松山的馬八條被剖腹剜心,用來祭奠劉松山的在天之靈。
金積堡之戰,持續了五百多天。
這場戰爭改變了什么?它打通了左宗棠進軍新疆的道路,為后來收復新疆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湘軍的韌性和戰斗力。
站在金積堡的廢墟上,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至今還能找到湘軍的銅扣和回民的纏頭布這些物件靜靜地躺在黃土里,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劉錦棠后來成為了新疆的第一任巡撫,當他離任時,新疆各族民眾扶老攜幼,擠滿道路兩旁,甚至放聲大哭,希望他能留下來。
這個26歲接統老湘軍的年輕人,用一生詮釋了什么叫責任和擔當。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殘酷,在金積堡的硝煙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復雜,看到了戰爭的無情,也看到了信念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