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南京照相館》,沒有一個人不是哭著走出來的。孩子說:干什么都要我們中國人看啊,就該讓日本人看,憑什么他們不承認。
我只能抱著孩子,告訴他:銘記歷史,牢記使命。
之前,很擔心,11歲的孩子是否適合看,后來想通了:歷史比電影要殘酷得多,如果連看都不敢看,就別說別的了。看完電影,忍著情緒,寫下影評。沒有劇透,建議自行觀看。
一、跳出反戰(zhàn)電影敘事路徑依賴,直視歷史事件本身
看過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80年代的《屠城血證》,90年代的《南京1937》,還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但是在看完《南京照相館》之后,就有一個最深的感受:敘事立場不同了。
前幾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里面還有一兩個“有良知”的日本兵,但是《南京照相館》沒有,蘇柳昌在死前對伊藤說的那句話:我們不是朋友!
一直以來,我們關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電影敘事立場是:日本人民與軍國主義是分開的,在南京犯下罪行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士兵,不是普通的日本人。這也是西方反戰(zhàn)電影慣用的手法。這當然有時代的烙印,也有國際關系的變化,更有反戰(zhàn)電影敘事的習慣。
而《南京照相館》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敘事風格,摒除了這種敘事路徑:進入南京的,就沒有一個好的日本兵。敵人是沒有良知的,他們就是噩魔,在南京犯下令人發(fā)指的滔天罪行。
這部電影,沒有悲天憫人的洋大人,沒有良心發(fā)現(xiàn)的日本兵,有的只有微小不完美的人,為了一個信念而聚合的人。
《南京照相館》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的罪證影像,從小事說起,沉穩(wěn)而又克制,情感細膩入微,對于“仁義禮智信”的解讀入木三分!把“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jié)而無大德,重末節(jié)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這段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也因為取材于真實歷史,《南京照相館》明確告訴觀眾:這不是電影,這是歷史的一部分。
因為不是紀錄片,慘烈程度還遠遠不足以表達歷史本身。電影在描繪暴行的時候,其實在畫面上還有持有極大的克制,沖擊到的不是感官而是內(nèi)心。
真實歷史遠超電影,更加恐怖,更加慘絕人寰。這也是每一個觀眾在看這部電影,都十分清楚的事情。正因為如此,筆者慶幸,還是帶孩子來看了,如果一場電影都不敢直視,我們又拿什么勇氣牢記歷史?
親人的血不可怕,敵人的猙獰才最可恨。家家有血債,戶戶有賬本,最怕的應該是仍然不悔改的敵人,我們怕什么,我們的孩子又何必怕什么?
二、戳破“伊藤式偽善”,“仁義禮智信”被曲解,我們不是朋友!
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日本兵在南京城里開會、聚餐、游覽……他們把殺戮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這并僅僅是一群日本軍國主義士兵犯下滔天罪行,而是日本高層的決定,以血洗的方式,逼迫全體中國人屈服。
即便如此,日本還試圖用攝影來掩蓋和美化自己,而這個任務就落在了隨軍攝影師伊藤秀夫身上。也因此拉開了吉祥照相館里最令人心碎的情節(jié),一群普通中國人為了留住日本侵略者的罪證,從“求生”轉向“守護真相”的悲壯歷程。
伊藤以“藝術家”自居,強調(diào)自己“只是攝影師,不愿拿槍殺人”。他救下
郵差蘇柳昌,引用伯牙子期典故聲稱與主角蘇柳昌是“朋友”,書寫“仁義禮智信”標榜道德。
設局誘殺蘇柳昌時,宣稱“智謀即取勝之道”。甚至用飯團喂養(yǎng)流浪狗時,旁邊就是遇難的狗主人。面對日軍暴行時,他冷漠記錄屠殺現(xiàn)場,為追求“攝影才華”主動拍攝日軍暴行照片……
伊藤救蘇柳昌是為利用其洗照片技能,表面贈予通行證承諾放行,實則暗中通知哨兵攔截持有者。
他不屑于底層士兵的粗暴,卻將相機視為更“高級”的暴力工具:拍攝虛假“親善照”掩蓋屠殺真相,甚至逼迫幸存者手捧嬰兒尸體強顏歡笑。當陰謀敗露需親自殺人時,他連切腹勇氣都沒有,需軍官補槍“解脫”。
所以,影片借伊藤揭露日本集體虛偽的本質(zhì):“小節(jié)精致”(喂狗、書法)與“大義缺失”(背信、屠殺)并存。即便是拍攝日軍的罪行,伊藤也不是為了記錄罪行,而是為了粉飾,為了向日本國內(nèi)表功。
影片揭示日軍系統(tǒng)性偽善的運作機制:
- 輿論操控:銷毀真實暴行照片,制造“南京秩序恢復”假象;
- 道德綁架:以“友誼”“文化共鳴”軟化抵抗,便于奴化統(tǒng)治;
- 階級虛偽:伊藤作為貴族軍官,其“優(yōu)雅暴行”體現(xiàn)軍國主義對精英階層的腐蝕。
正如幸存者證言:“他們用鏡頭記錄罪惡,卻妄想用鏡頭洗白歷史。”而照相館眾人冒死保存的底片,正是以真實戳破虛偽的終極武器。
郵差蘇柳昌從最初的麻木,到最后的覺醒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歷史原型15歲學徒羅瑾卻是第一時間的反應,他冒死加印30余張日軍暴行照片,裝訂成冊手書“恥”字;后由愛國青年吳旋接力保存,最終成為東京審判的“京字第一號證據(jù)”。
影片這樣塑造蘇柳昌與伊藤的關系,其實是進一步揭露伊藤的虛偽本質(zhì)。也正因為如此,蘇柳昌從畏縮保命到兩次讓出逃生機會,最終以砸碎日軍“親善照片”宣告“我們不是朋友”。
這句話,不僅是對伊藤說的。也是對敵人說的,對著熒幕前的我們說的,任何對侵略者“人性幻想”的妥協(xié),都是對歷史的背叛。
三、八纮一宇塔仍在,鬼社仍被祭拜,這歷史不能忘啊!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日本沖印師扒下一塊南京城墻磚,其目的就是為了將其帶回日本,修建“八纮一宇塔”。這個塔現(xiàn)在還在,位于日本宮崎縣平和臺公園內(nèi),正式的名稱叫做“八纮之基柱”。其中,來自中國的石材有238塊,占到了64%。
搶中國的石材,填入八纮一宇塔,寓意是使得永遠華夏臣服。但是影片中,周游飾演的宋存義用這塊墻磚砸死了扒墻磚的日本沖印師。這讓他們明白:沾滿罪惡的雙手,不配拿走一磚一瓦。
八纮一宇塔仍在,鬼社仍被祭拜。我們不能整理情緒走出電影院,就忘掉了一切。我們沒有理由忘記歷史,我們也沒有理由代替前輩們忘記過去。影里公開槍決谷壽夫,寓意著所有罪惡都將被審判。
有人說,影片結束了,觀眾們站起來,遲遲沒有走,不是在等彩蛋,而是在思考“日本悔改了嗎?真心道歉了嗎?”
有人說,我們與八十年前的他們,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相望。我們一定會記住,前輩們尚且如此,我們又如何能遺忘?
歷史如果照不進現(xiàn)實,那只不過是一堆廢紙,抗戰(zhàn)勝利八十周年,我們必須堅定一個態(tài)度:日本必須正視歷史,為罪惡真誠道歉、悔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