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個建筑叫“八纮一宇”塔。
1938年,正在侵略中國的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簽發軍令,要求日軍每占領一地必取兩石,標記好某某部隊獻納運回日本。
而這樣通過燒殺搶掠得到的城石,卻在日本被筑成了象征“和平”的八纮一宇塔。
372塊石塊,其中283塊來自中國,甚至專門被鋪在塔底,以彰顯”把亞洲踩在腳底“的狼子野心。
當我在《南京照相館》中看到中國軍人用日軍剛剛砌下的城墻石塊,砸死一位日本軍官時——
那一瞬間,我終于意識到,
我在看一部”很新“的抗日電影。
看完《南京照相館》的第一個想法,我敢說,票房肯定穩了。
電影在點映期就有恐怖的16.5%上座率,正式上映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單日破億,3天3.61億票房。
而票房最終預測,已經從最初的12億,漲到了16億。
口碑更是炸裂。
開分8.5,短評區,長評區,評論區,我同行業的朋友,媒體,關注的大v、up主.....看完電影后都忍不住在社媒瘋狂安利,好評不斷。
甚至有人看完后比肩當年的《我不是藥神》。
毫無疑問,
《南京照相館》絕對,肯定,也必須是暑期檔的第一個超級大爆款。
很難想象,我竟然在一部抗日電影中,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中,感受到了創作者給予觀眾的能量。
南京城下的眾生相
不同于其他戰爭電影,本片的主角只是一群普通人。
南京陷落,劉昊然飾演的小郵差“阿昌”出城晚了一步,被困在南京。
大批大批的日軍進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阿昌在誤打誤撞中,被錯認為照相館的學徒,恰好日軍有沖印照片的需求,就將其留下,負責沖印日軍拍攝的照片。
阿昌當然不會沖印照片,巧的是,照相館老板“老金”一家也沒有逃出城,藏在了在樓板下的地下室中。
老金知道阿昌如果失敗,那照相館也肯定會被占據,遂暗中幫助阿昌。
而同時,日本翻譯官“王廣海”(王傳君飾)被卷入其中。
為了幫助自己的相好,演員出身的“林毓琇”(高葉飾)出城,他把林毓琇塞給了阿昌,跟日本人說這是阿昌的妻子,好在完成工作后能換來一張通行證。
而王廣海沒想到的是,林毓琇膽子更大,竟然偷運了一位中國軍人。
郵差、演員、軍人、翻譯官、照相館一家人。
就這樣,小小的照相館聚齊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人藏在地下,有人疲于奔命,為了活命他們只能抱團取暖,互相配合走出這如履薄冰的危城。
但主角們的目標,并不是殺了某個人或逃跑。
而是通過拍攝、沖印、偷運照片的過程,來達到揭露日軍在南京犯下罪行的目的。
首先要說的是,作為主旋律電影,尤其是南京大屠殺的題材,很多人光是看到簡介就退避三舍,生怕看到那些令人恐懼的畫面。
但《南京照相館》并不是一部通過販賣苦難來博求眼淚的電影。
它沒有譜寫戰爭時局的宏大敘事,也沒有描繪個人英雄,只是圍繞一個照相館,一群被迫困在一起的苦難者。
他們也曾猜忌,甚至背叛,但在家國大義面前,總會走向團結擁抱希望。
電影以一種非常客觀,非常克制的視角,通過一張張教科書中的照片來重現歷史的切片,把我們見過的那些照片透過銀幕,與歷史對話。
當然電影里還是有很多關于苦難的鏡頭,畢竟這就是現實。
但導演申奧卻進行了非常克制的處理,幾乎都是一閃而過,毫不拖泥帶水。
甚至很多應該可以處理地非常煽情的情節,也都算是點到為止,絕不會有往人眼里撒眼藥水的催淚設計。
印象當中有兩場戲。
第一個,是學生時代印象最深刻的“砍頭比賽”。
兩位日本軍官對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進行屠殺,比賽誰砍的頭更多。
電影在重現這張照片時,卻先從一尊破敗的佛像入畫,在看不見的背面,排列著我們數不盡的同胞....
不知道編劇在寫這場戲時,到底心里遭受了多大的創傷,但我再看這場戲,看到的不只是憤怒,還有悲憫。
大佛就立在那里,注視著一切。
或許這是在說“人在做天在看”,也可以理解為后代創作者們,通過影像為先人們送去遲到了80多年的吊唁。
再有女主林毓琇。
作為面容姣好的女演員,劉毓琇在那種環境,被侵犯是必然的事情。
通常情況下,這個角色的下場肯定是電影中“最催人淚下”的重點戲,然而在本片中,林毓琇的遭遇確實發生了。
但只是透過她在外出后凌亂的頭發,模糊的口紅以及精神狀態,來傳達給觀眾一個結果,并沒有過程。
在路演過程中,高葉說,原本一稿中是有一場戲,專門寫了林毓琇的遭遇。
可是申奧沒有拍,二稿全部刪除了——
“沒有為什么,就是不想!”
“我們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給觀眾展示血腥暴力侵犯種種惡劣行徑。”
就光是這一點,就從一般的戰爭題材中脫穎而出了。
苦難不是目的,希望才是
那么可能就有人問了,既然沒有苦難,那《南京照相館》演的是什么呢?
是希望。
盡管難以想象,但走出電影院的我,竟然真的從一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中,感受到了一股先輩傳達的巨大能量。
無論處在什么環境中,生存下去,永遠是中國人最擅長做的事。
小郵差被誤認為照相館學徒,為了活命他在短時間掌握了沖印手藝。
一邊與日本軍官周旋,一邊又要掩藏同胞。
而最后面對生存的機會,他卻能拱手相讓,慷慨赴死。
女演員林毓琇,典型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逃亡還不忘帶著一箱重重的電影膠卷。
可膠卷背后,卻藏著她用生命捍衛的中國軍人。
她懂,她什么都懂。
她是女人,她是演員,可是在戰爭中卻是立場最堅定那一個,就在退無可退,連情人王廣海都在期盼著日本人戰勝后,南京就和平時。
只有她在質問——
“萬一呢?萬一日本輸了呢?!”
還有翻譯王廣海。
不出意外的話,王傳君又要拿獎了。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角色,從出場開始,他身上就不斷碰撞著矛盾。
他為日本人做翻譯,但他說自己不是漢奸,在日本軍官與中國軍人廝殺的最后一刻,他也能在一旁靜靜佇立,不敢表達任何立場。
然而在日本人看不到的另一面,王廣海也能偷偷幫助阿昌,幫助林毓琇,幫助照相館一家人。
這讓我想起了《我不是藥神》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么錯?”
盡管與日本人同吃同住,但王廣海在電影中對日本人的貢獻,只有翻譯而已。
他并不想傷害同胞,在屠殺發生時,也會有崩潰決堤。
他當然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他當然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但他不敢。
他只是想活下去,甚至騙自己日本人會贏,贏了之后就沒有戰爭了。
而當周遭發生了這一切之后,當劉毓琇被侮辱,當日本人說他是狗的時候,王廣海終于覺醒,與日本人搏命。
此刻的他,是摘下了面具,還是披上了另一種偽裝呢?
太復雜,太精彩了,值得二刷。
剩下的演員,老金、老板娘、女兒、軍人,每一個角色都有完整的人物弧與自己要堅持的東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永遠會選擇捍衛尊嚴,捍衛國土,保護同胞。
甚至反派都不拘一格。
電影用一種成長式的視角,側面刻畫了一個人被戰爭異化的過程。
出生于戰爭年代的“伊藤”,不喜戰爭只愛藝術,成為戰場記者的他,甚至從來沒有拿過槍械。
而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他終于還是變成了暴力的悵鬼,半邊臉被燒焦也要將刺刀伸向阿昌。
他當然有錯,但錯的是背后更丑陋的民族與文化。
事實上伊藤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影響了。
他踏入中華大地,就是為了滿足祖父在甲午戰爭中沒有入侵北平的遺憾,而與阿昌的接觸也都是處處提防,把中國人的照片當垃圾。
表面客氣,背地里嚼碎骨頭,這是日本人最擅長做的事。
或許在沒有軍國主義的平行時空,伊藤會成為一個藝術家,但在這里,他注定會成為戰爭罪犯。
最后
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換來了照片在國際上公之于眾,全世界都看到了日本的暴行與中國人的苦難。
而這部電影,和88年前的照片的意義是一樣的。
“為了讓大家記住那段歷史,記住全中國人民一起創造了奇跡,我們要分得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
——導演申奧
電影最后的八個大字——“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重述苦難不是目的,記住先輩們的經歷,以此鞭策自己,告誡自己,一定要變得更強大,才能不被人欺負,這才是這些影像存在至今的意義。
永遠自信,永遠進步,永遠保持警惕。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