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籠罩東南亞的情報網(wǎng),正暴露在陽光下。以色列開始將熟悉的“操作”在馬來西亞展開。就在7月22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國會公開透露,因為馬來西亞對巴勒斯坦的堅定支持,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已開始對馬來西亞展開滲透。
安瓦爾透露,情報機構的最新簡報已證實摩薩德特工在境內活動,他們利用本地居民走私武器、販運毒品,對國家構成“真正的安全擔憂”。他特別舉出去年破獲的槍支走私案:一對馬來西亞夫婦協(xié)助摩薩德特工從泰國偷運武器入境,最終被捕入獄。而首名在馬來西亞被定罪的以色列人阿維坦,雖被以媒稱為“黑幫成員”,但馬政府掌握明確證據(jù),認定其為摩薩德特工。
這一事件脈絡并不復雜。作為穆斯林占多數(shù)的國家,馬來西亞在外交上始終拒絕承認以色列,并持續(xù)聲援巴勒斯坦事業(yè)。自2023年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fā)以來,馬來西亞在聯(lián)合國、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多邊場合強烈譴責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指控其犯下戰(zhàn)爭罪和種族滅絕,甚至呼吁將以色列驅逐出聯(lián)合國。這種立場使馬來西亞成為摩薩德的“重點關照對象”。
摩薩德的東南亞行動早有先例可循。2018年,兩名疑似摩薩德特工在吉隆坡街頭槍殺巴勒斯坦工程師法迪·巴什,隨后迅速離境;2022年,13名嫌疑人在吉隆坡綁架一名巴勒斯坦男子,試圖獲取手機入侵軟件——馬來西亞調查均指向摩薩德涉案。這種“境外定點清除”模式,正是摩薩德在黎巴嫩、伊朗等地反復演練的戰(zhàn)術,如今隨著馬來西亞對以譴責力度升級,向東南亞延伸已是邏輯必然。
馬來西亞在此時將事情公開抖出來,即是對以色列的一種威懾,表明自己堅決立場,同時暗示自己掌握主動權。也是在公開面向國際社會的一種間接性質求援,或者借助國際影響和輿論,迫使以色列放棄更進一步的行動。
必須注意的是,若以色列將暗殺、爆破乃至空襲等“中東模式”復制到東南亞,對區(qū)域穩(wěn)定的沖擊將是災難性的。當前南海局勢本就敏感,7月吉隆坡東盟外長會議上,中國外長王毅剛駁斥美菲翻炒南海仲裁案的行徑,強調“給人做馬前卒,最終必會淪為犧牲品”。此時若疊加以色列特工在東南亞的“準軍事行動”,恐誘發(fā)三重危機:
第一,是東南亞安全環(huán)境惡化:摩薩德在馬來西亞利用本地代理走私武器,此類渠道若被極端組織或分裂勢力利用,可能助長跨國犯罪,甚至激化區(qū)域國家內部矛盾。
第二,外交信任崩塌:當主權國家議會都公開指控外國情報滲透,國家間互信基礎將遭腐蝕,沖擊中國與東盟正在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情況,以及40多個合作領域。
第三,就是大國博弈升溫。美國在菲律賓新增軍事基地、對全東南亞國家展開“關稅戰(zhàn)”,與馬來西亞摩薩德滲透事件共振,可能迫使周邊國家選邊站隊,破壞東盟中心地位。而中國剛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qū)條約》議定書,展現(xiàn)區(qū)域安全擔當,若局勢動蕩將直接干擾瀾湄合作、中馬免簽等務實成果。
更深層的警示在于國際規(guī)則的雙重標準。當美國以“航行自由”為由在南海部署軍艦,卻對盟友以色列的跨境暗殺保持沉默,其倡導的“基于規(guī)則的秩序”可信度蕩然無存。王毅在東盟會議上的質問直指核心:若按南海仲裁案邏輯將太平島降格為“礁”,那么美國在太平洋的環(huán)礁、日本沖之鳥礁的經(jīng)濟區(qū)主張豈非同樣非法?這種規(guī)則工具化操作,實則為摩薩德式“法外行動”提供了隱性背書。
馬來西亞的求援呼聲,本質上是對全球南方國家主體性的吶喊。當安瓦爾在國會宣告“不會因威脅放棄巴勒斯坦立場”時,其背后是中小國家不愿淪為大國代理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之決心。對中國而言,當前最需的是戰(zhàn)略定力:一面強化與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經(jīng)濟紐帶,以發(fā)展韌性對沖安全風險;一面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等機制建設,將區(qū)域國家利益更深地錨定在合作框架內。畢竟,東南亞的和平不是棋盤上的偶然,而是共同維護的必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