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多名高考生在社交平臺反映,因志愿填報系統未清晰區分“廈門大學”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導致自己被后者錄取。其中一名609分考生(原目標為上海財經大學)在第24順位填報的專業意外成為錄取結果,最終選擇復讀。
據最新消息,至少16名遭遇相同問題的考生已決定復讀,這場因信息誤差引發的教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系統設計存疑:海外分校歸類模糊成關鍵
考生們指出,他們在填報時使用了貴州省招生考試院系統的“地理位置篩選”功能。然而,該系統對分校的標注存在顯著差異:
- 國內分校標注清晰: 如山東大學威海分校需選擇“威海”分類,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需選擇“秦皇島”分類;
- 海外分校信息缺失: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僅顯示專業代碼“529”,未單獨分類或標注“海外”屬性,與本部一同歸在“廈門大學”條目下。
多名考生表示,在系統操作界面上未看到任何關于“馬來西亞”的提示。雖然官方《招生專業目錄》中確實通過代碼區分了校區(本部代碼528,分校代碼529),但考生在緊張的填報環境下更依賴系統的直觀引導,且紙質目錄的自愿購買性質降低了其實際參考度。
考生疏忽背后:代碼識別機制待優化
涉事考生承認,未逐字核對專業代碼是個人失誤。然而,這一失誤也揭示了更深層的問題:
- 代碼識別負擔重: 志愿填報時間有限,考生需在龐雜信息中精準匹配大量代碼;
- 關鍵警示缺位: 系統未對具有重大差異的項目(如海外校區、高額學費)設置彈窗警示或強制二次確認流程;
- 認知差異難察覺: 多數考生習慣性認為“分校即校區”,未能充分意識到海外分校在學費(年均約4.5萬元人民幣)、授課語言(全英文)、畢業證書標注等方面的本質區別。
艱難抉擇:復讀成為無奈止損方案
誤錄考生面臨多重困境:
- 接受錄取: 需承擔年均超10萬元的總費用(學費+生活費),并適應全英文教學及跨國文化環境;
- 申請退檔: 需自行聯系馬來西亞校方,流程復雜且可能錯過后續的征集志愿機會;
- 選擇復讀: 目前已有16名考生走上此路,但需承擔時間成本、心理壓力及來年高考政策的不確定性。
一位考生的話點出了核心矛盾:其609分的成績超過了廈門大學本部2024年在貴州的錄取線(601分),卻因系統分類的偏差,被學費高昂的分校錄取,深感不值。
反思與改進:雙向努力填補“志愿漏洞”
考生需提升責任意識
代碼具備法律效力: 招生目錄中的每個代碼代表獨立的招生主體,考生需以嚴謹態度核對;
主動核查關鍵信息: 特別是對于分校、合作辦學等項目,務必查閱高校招生章程,重點確認辦學地點、學費標準、證書性質等。
系統優化刻不容緩
- 統一標注標準: 對海外校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強制添加“海外”、“高收費”等醒目標簽;
- 增設防錯機制: 當考生選擇特殊類別院校(如海外分校、高收費專業)時,系統應自動彈出二次確認框,顯著提示關鍵差異信息;
- 優化分類邏輯: 在篩選菜單中單獨設立“跨國(境外)分校”類別,使其分類邏輯與國內分校保持一致。
貴州省招生考試院此前回應稱,系統每年更新,考生應以專業代碼為準。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方面則表示,退檔需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正式發函,校方無權單獨處理。
這場因考生疏忽與系統信息提示不足共同導致的集體誤錄事件,最終使得十余名學子按下了人生的暫停鍵。它再次警示:保障志愿填報的公平與準確,既需要考生自身以顯微鏡般的嚴謹對待每一個填報細節,也亟需系統設計者以高度的責任感審視并完善流程,消除潛在的信息鴻溝。
教育無小事,唯有當技術設計的嚴謹與對考生處境的人文關懷緊密結合時,“誤錄”的遺憾才能真正成為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