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以后,美國逐漸切斷了與德國、意大利的貿易,并在1941年3月通過了《租界法案》開始對同盟國進行援助,蘇聯則是10月被納入租界法案,美國對蘇聯的物資援助有一部分是通過太平洋運送到蘇聯,這就不得不經過日本在太平的勢力范圍。
美國援蘇物資運送路線圖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開始,這條線路就開始啟用,不過那時候蘇聯還沒被納入租借法案,物資是由蘇聯買來的,這時候的日本剛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兩個月,和美國也沒有開戰,所以這條線路一直是暢通無阻的,雖然德國一直在催促日本能夾擊蘇聯,但是日本還是把東南亞作為目標。
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蘇日中立條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開戰,這時候的日本完全有理由攔截美國去往蘇聯的運輸船,為了保證太平洋線路的暢通,美蘇兩國把運輸物資的船全部換成蘇聯籍的貨船,蘇聯的船不夠用了,那就把美國船上的船員和旗幟換成蘇聯的,美日在太平洋打的熱火朝天,美國運往蘇聯的物資卻暢通無阻。
在碼頭的援蘇坦克
雖然根據《日蘇中立條約》,美日開戰以后日本有權檢查從美國到蘇聯的貨船是否有軍事物資,但是蘇聯就是不讓日本登船檢查,只是口頭說明沒有軍事物資,其實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到底有沒有軍事物資,日本雖然有權登船檢查,但是沒有力,因為蘇聯在太平洋也是有海軍艦隊的,這支艦隊的主要敵人一直都是日本,太平洋航線有這支艦隊護著,日本又不敢和蘇聯發生沖突。
二戰期間蘇聯太平洋艦隊輕型巡洋艦
這和遠在歐洲的英國和德國形成鮮明對比,英國和德國如果發現有哪個中立國的貨船從敵對國港口駛出,都會立刻將其攔截檢查,將其擊沉的情況也常有,日本對于美國援助蘇聯的行為視而不見,不斷的引來德國的抱怨。所謂的軸心國,也只是一紙盟約,日本幾乎沒有任何和德國、意大利的協同作戰的例子,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雖然力度很大,但并不能決定蘇德戰場的勝負,而且絕大多數物資都是1943年以后才陸續到達蘇聯,美援主要是在蘇聯反推德國時起作用。
每年到達蘇聯的美援
1943年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已經明顯衰退,即便想攔截也沒足夠的軍艦。
1941年和1942年這兩年正是蘇聯最困難的時期,這兩年送往蘇聯的美援也沒那么多,日本即便攔截下來這些美援,對歐洲戰場也沒多大用,為了攔截這點物資,而影響日本和蘇聯的關系,多少有點得不償失,太平洋航線的美援到貨率高達99%,僅有幾艘貨船被日本誤傷,隨后對向蘇聯道歉賠償。
可以說日本是處處在維護《日蘇中立條約》,希望蘇聯保持中立,這是真被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打怕了,絲毫不敢動蘇聯一下。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