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傳薪火,文明耀雄關。7月26日,“文脈傳承 文明同行 我們始終在行動”——北京市文化遺產守護與城市文明建設昌平專場活動在居庸關舉行。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文明辦等四部門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部署要求,詮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與文脈賡續(xù)的深度融合。活動上,“北京市長城守護志愿聯(lián)盟”正式成立。
7月26日,“文脈傳承 文明同行 我們始終在行動”——北京市文化遺產守護與城市文明建設昌平專場活動在居庸關舉行。昌平區(qū)供圖
互動體驗點亮居庸之夜
鏗鏘的快板聲回蕩在千年雄關之間,活動在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快板表演《大美京郊說昌平》中拉開序幕。十三陵的恢宏、居庸關的巍峨、白浮泉的靈韻……山水故事在竹板聲中躍動,明快的節(jié)奏與表演描述了昌平的古韻新姿,這場融合非遺技藝與當代審美的開場表演,也是昌平區(qū)文脈傳承與時俱進的生動呈現(xiàn)。
快板表演《大美京郊說昌平》。昌平區(qū)供圖
文化薪火在舞臺上璀璨綻放,三條文化帶的千年文脈通過精彩表演煥發(fā)新生。非遺表演陽坊五虎棍虎虎生風,一招一式中盡顯邊塞雄風;原創(chuàng)朗誦劇目《對話郭守敬》以今人之聲叩問先賢,跨越時空共話治水智慧與家國情懷;漆園龍鼓雷霆萬鈞,震天鼓點奏響非遺文化的時代強音。這些根植生活、源自民間的藝術瑰寶,通過創(chuàng)新演繹煥發(fā)新生,詮釋了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實踐成果。
非遺表演陽坊五虎棍。昌平區(qū)供圖
舞臺邊,非遺之夜市集與文明實踐市集火熱開市,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與。記者獲悉,非遺之夜市集以歷史文化傳承為核心,設置了極具昌平地方文化特色的互動攤位。剪紙、彩燈制作、毛筆制作、北京宮廷補繡、傳統(tǒng)木作技藝等攤位前人頭攢動,游客們通過現(xiàn)場制作和互動教學,零距離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另一側,文明實踐市集則奏響了現(xiàn)代文明的“交響樂”。市集聚焦文明旅游、文明養(yǎng)犬、綠色生活等內容,摒棄枯燥說教,創(chuàng)新設置文明打卡墻、引入AR運動體驗等“實踐+互動”形式,提升吸引力。
北京市長城守護志愿聯(lián)盟成立
巍峨的長城在歲月中屹立不倒,離不開一代代守護者的執(zhí)著堅守。張曉璘是昌平區(qū)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居庸關長城管理處安全巡查班班長,他與長城的情緣始于父輩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的文保工作。“我經常想起父親和我說過的一句話:‘長城是咱們老祖宗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遺產,一定要守護好’。”接過父輩的接力棒,張曉璘在長城邊也已守護二十余載。如今,他更深切懂得這份囑托的分量:今日的守護,就是未來的希望。
居庸關長城巡護突擊志愿隊主題宣講。昌平區(qū)供圖
長在居庸關山腳下,張軍是昌平區(qū)居庸關村的村民,也是昌平文旅集團居庸關景區(qū)公司東西山保衛(wèi)班班長。“守在長城腳下,長城也伴隨著我的成長,直到1998年居庸關長城再次展現(xiàn)昔日雄姿,我毫不猶豫地成了一名長城守護員。”
張軍說,無論嚴寒酷暑,他與同事們都要在長城上巡視8個小時、走兩萬步以上。偶爾,他站在居庸關最高的城樓上,遠處,游客們抓住落日前的余暉興奮地拍照;近處,孩子們唱著歌,歌聲在長城上空繚繞。“這一刻,我總感覺長城是有生命的,它不僅裝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也藏著我們這些守護者的心意。愿您在觸摸長城上的這些磚石時,既能讀懂歷史的厚重,也能感受到我們作為長城守護者的那份熾熱的感情。”
在當日活動現(xiàn)場,“北京市長城守護志愿聯(lián)盟”正式成立,來自平谷、密云、懷柔、昌平、延慶、門頭溝六區(qū)的長城守護志愿者代表莊嚴接過象征責任與使命的旗幟,分別發(fā)出倡議,誓言以行動共筑守護長城的“鋼鐵邊墻”。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