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傅鑫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7月27日,綿延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已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下走過了一整年。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張勃看來:“它是一個分號,前面是申遺攻堅的段落,后面是保護傳承的新篇章?!币荒觊g,從古建筑的磚瓦到普通人的生活,從中軸線的物理空間到深層文化基因,都在發生著深刻而溫暖的變化。
保護體系全面升級
“世界文化遺產”這張新名片給北京中軸線帶來的,是保護體系的全面升級。
“原來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加上‘世界’二字,不僅是名稱之變,更是保護理念的擴容?!睆埐逦浀茫本┦谐雠_的新條例重點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闡釋展示、保護管理制度、保護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完善性修改,“法律規范的與時俱進,讓每一步保護行動都有了制度坐標”。
7月27日,北京發布《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明確加強北京中軸線整體性和系統性保護、提升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能力、加強北京中軸線傳承利用、促進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保障措施等5個方面45項重點任務。到2027年,北京中軸線的歷史風貌將得到充分彰顯,北京中軸線將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藏在數字與科技里的技術密碼,也悄悄地守護著這副古老的骨架。北京測繪院帶領另兩家單位牽頭搭建的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集成了近3萬個傳感器,實時捕捉建筑裂縫、氣象環境、軌道交通震動等數據。
北京測繪院副院長陶迎春表示,“申遺時,這個覆蓋51.3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系統,給國際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來,平臺新增了界樁監測等功能,將衛星遙感與地面巡視結合,讓違規建設無所遁形,猶如一位醫師,為中軸線的每一寸肌理清除“要害”。
作為平臺的使用單位,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監測部主任周子予舉例:一處古建筑墻體裂縫從不足1厘米擴至3、4厘米,通過持續近一年的月度監測被及時發現,已進入修繕流程,“目前,15處遺產點整體狀況良好,科技讓保護更精準”。如今,這些積累轉化為更系統的守護——2024年的檢測平臺上,2.8萬多名志愿者參與的“數字打更人”活動,已上傳8萬多條巡檢數據,與專業監測相輔相成。
北京鼓樓。受訪者供圖
如今,孚王府騰退、那王府開放等舉措,也以中軸線為核心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北京市規劃院名城所所長葉楠補充,“遺產點周邊的胡同、商鋪同步煥新,是時尚與歷史的碰撞,更是煙火氣與歷史的交融”。
用時間喚醒空間
“每次穿過中軸線,都能發現新變化?!敝休S線的清晨屬于市民。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亦農深有體會,她家住西直門,回永定門父母家總要穿越中軸線?!碍h境越來越宜人,夜晚天橋圍擋內‘靜悄悄的美容’,次日便煥然一新?!崩钜噢r的日常通勤,成了觀察中軸線“蘇醒”的窗口。這種“喚醒”,讓古建筑在當代生活中重獲生命力。
正陽門箭樓上,李亦農曾參與策劃的展覽吸引著登高望遠的游客。甕城保護與空間活化并行不悖,人們在古老城樓里“眺望中軸線,眺望北京”,自豪感油然而生。
14歲的學生楊自若帶著2021年成立的“縱橫少年團”的近百名青少年,在中軸線的15處遺產點完成了40余次志愿講解。他們利用節假日的閑暇時間,組織公益講解活動,“講解名額經常一上線就‘秒光’”。
“縱橫少年團”講解現場。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他們還曾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主任寫了一封信,為表達少年們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熱忱和期待。
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一款桌游《北京中軸線建造師》成功落地,其中就有孩子們的創意?!吧赀z成功之后,我希望能夠發揮我們青少年天馬行空的創想?!睏钭匀粽f,“讓更多人在玩中學,了解北京中軸線,了解文物修繕、保護的理念?!睆男邼阶孕?,這些少年的成長,正是人與中軸線雙向奔赴的縮影。
中軸線南邊的先農壇也被喚醒?!霸瓉黹_放6萬平米,現在擴至8萬平米,慶成宮、神倉區域新開放后,年觀眾量從12萬躍升至120萬?!北本┕糯ㄖ┪镳^館長薛儉難掩興奮,游客不僅能觸摸古建筑的肌理,還能在文創空間里把玩產品“天宮藻井”。這款復刻古建筑構件的文創,一年賣出19萬件,帶動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7月27日,先農壇推出‘問鼎穹廬’新款,把天宮藻井與渾天儀結合,讓文物“活”在當下。
輕巧的方式講述厚重的故事
“要把門檻降低,讓老百姓淺而歡樂地進來,就像跳房子一樣,玩的過程里就學了?!辩姽臉乔?,一條近100米長的“跳房子”紅艷艷地鋪畫在大地上,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行人們在格子里蹦蹦跳跳,認讀這串數字背后關于中軸線的秘密。
鐘鼓樓前的“跳房子”。受訪者供圖
互動體驗拉近了中軸線與年輕人的距離。設計師吳桐表示,這個看似簡單的互動裝置,是她們團隊為中軸線量身打造的“文化解碼器”,用數字游戲串聯軸線知識,“這是我們對‘前朝后市’熱鬧場景的當代回應。要讓年輕人覺得,中軸線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互動的寶藏”。在她看來,中軸線的文化傳承,不該是枯燥的宣講,而應是“輕巧的對話”。
這種“對話”跨越年齡與國界。楊自若的青少年團隊在中軸線講解時,總有外國游客駐足傾聽。北京市規劃院名城所所長葉楠提到,此前曾帶領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學生專程調研鐘鼓樓。在目睹整個城市輪廓、觀賞擊鼓表演后,他們被中軸線的魅力深深吸引,“文化共鳴正在跨越語言”。
中軸線的“分號”之后,寫滿了守護與創新的故事。這條貫穿古今的軸線,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活著的文明載體——它塑造著人們的文化記憶,人們也在續寫它的今后。
北京中軸線,鐘鼓樓前的“跳房子”。受訪者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