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至30日,蚌埠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淮上探跡·文廊創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蚌埠市淮上區,以安徽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為實踐基地,開展了一場以"文化挖掘+生態保護+創新宣教"為核心的鄉村振興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文創設計、校地協作,為濕地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注入青年智慧,書寫了新時代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生動篇章。
踏訪濕地文脈,解碼生態與文化的共生密碼
6月27日,實踐團隊首站走進安徽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在景區負責人引導下,成員們乘坐觀光車深入濕地核心區,實地考察生態保護成果與文化展示設施。通過座談交流,團隊系統梳理了濕地公園"生態+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并針對文化宣教中存在的資源整合不足、傳播形式單一等問題提出初步建議。
圖為何老師為實踐隊員講解濕地文化。方嘉巍 供圖
為探尋濕地與雙墩文化的歷史關聯,團隊隨后前往雙墩文化遺址中心。結合出土文物與歷史文獻,成員們厘清濕地作為雙墩先民棲息地的重要地位,為后續文創設計與方案優化提供理論支撐。團隊成員、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王孫文感慨:"濕地不僅是生態寶庫,更是文明搖籃。我們希望通過實踐,讓更多人看見濕地背后的文化厚度。"
創想宣教矩陣,打造"云端+實地"雙向傳播網絡
6月28日至29日,實踐團隊返校召開專題研討會,圍繞濕地文化的"歷史、紅色、生態"三大層次展開頭腦風暴。通過文獻研讀與案例分析,團隊設計出《濕地記憶》系列文創產品(包括濕地主題筆記本、鳥類主題發卡、生態科普手繪地圖等),并提出"濕地長廊"文化展示方案,初步創新"云端+實地"宣教體系 助力濕地文化雙向傳播。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蚌埠市博物館,了解雙墩文化。方嘉巍 供圖
為深化認知,團隊于29日赴蚌埠市博物館開展深度調研。在雙墩文化專題展陳中,成員們通過專業解說與實物觀摩,系統梳理雙墩文化起源、發展脈絡及其與濕地生態的共生關系,為宣教方案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團隊指導老師徐慶表示:"青年人的創意與數字化思維,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開新窗口。"
校地協同共建,擘畫文化振興新圖景
6月30日,實踐團隊負責人與指導老師再次前往三汊河濕地公園管理處,同景區主要負責人、淮上區團委開展回訪交流。座談會上,團隊從"文化挖掘、產品設計、傳播路徑"三方面匯報實踐成果,展示四套文創作品設計稿、文化長廊方案初稿及后續工作計劃。
圖為實踐小組在蚌埠學院內召開的專題研究會。方嘉巍 供圖
濕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對方案給予高度評價:"高校的專業優勢與地方的實踐需求結合,能碰撞出更多創新火花。"雙方還就校地共建達成共識,未來將圍繞濕地文化研究、文創產品開發、志愿者培訓等領域深化合作,推動濕地文化可持續發展。
知行合一,以青春之力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此次實踐是蚌埠學院深化實踐育人、服務地方發展的縮影。團隊以"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指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具體實踐,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濕地保護不是孤立的生態議題,而是關乎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系統工程。"團隊負責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方嘉巍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方案,讓濕地文化'活'起來、'傳'下去,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青年力量。"
圖為實踐隊員在安徽三汊河濕地公園前合影留戀。方嘉巍 供圖
從濕地到課堂,從調研到創新,"淮上探跡·文廊創行"團隊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創意傳遞文化。這場青年與濕地的"雙向奔赴",不僅為地方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更展現了高校學子以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與情懷。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青春的力量正悄然綻放。(通訊員 王孫文,甄曉偉,方嘉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