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當中國短劇在海外市場掀起“15秒追更”熱潮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抄襲風波,正將這個風口行業推向輿論漩渦。
近日,聽花島通過官方公眾號公開指控ReelShort平臺“一比一”抄襲其兩部版權短劇,從人物關系到劇情轉折近乎復刻,而作為出海短劇的頭部玩家,ReelShort的母公司楓葉互動不僅推諉塞責,更在首次侵權未決時,再度出手。
圖源:聽花島公眾號截圖
這場看似兩家公司的版權糾紛,實則撕開了短劇出海賽道的遮羞布——當行業第一平臺公然踏破版權紅線,我們不得不追問:狂奔的短劇出海,究竟在輸出文化還是制造丑聞?
從“維權提醒者”到“抄襲實踐者”,ReelShort自相矛盾
在聽花島發布的維權聲明中,有個細節格外刺眼:此前ReelShort管理層曾多次提醒聽花島“警惕其他平臺抄襲”,甚至建議“采取強有力打擊措施”。
這種“提醒別人維權、自己瘋狂侵權”的魔幻操作,不僅暴露了平臺的雙重標準,更讓后續的抄襲行為顯得格外諷刺。
法律文書上的侵權證據鏈早已形成閉環。專業機構比對顯示,ReelShort上線的《TheSeamstressIsTheDuchess》與聽花島《賣菜大媽竟是皇嫂》的核心設定高度重合。
同樣是底層女性意外卷入皇室紛爭,同樣有“救命信物”“認親反轉”等關鍵劇情節點,甚至連女仆作證被駁回、反派誤認帝王身份等戲劇沖突都如出一轍。
圖源:網絡,聽花島與涉嫌抄襲短劇對比
更令人咋舌的是《MatedtoMyBrother-in-LawAlpha》對《冷面小叔寵嫂無度》的抄襲——從葬禮上的家族沖突,到男主從敵視到守護的情感轉變,再到女主被家人當作“血包”綁架的情節,連手術拒用麻藥的細節都精準復刻。
這種近乎像素級的抄襲,已不是“借鑒靈感”能夠搪塞,而是赤裸裸的知識產權掠奪。
行業人士透露,短劇行業的抄襲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一部中等制作的精品短劇成本約50-80萬元,而抄襲翻拍的成本可壓縮至30%以下,卻能借助原作的市場驗證快速收割流量。
ReelShort作為月活超千萬的頭部平臺,憑借成熟的海外分發網絡,抄襲作品往往能在上線后72小時內登上北美地區應用商店下載榜前20。
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誘惑,讓部分平臺鋌而走險,但像ReelShort這樣“知法犯法”且連續作案的案例,在行業內尚屬罕見。
更值得玩味的是楓葉互動的應對姿態。在聽花島首次溝通時,對方以“內容團隊獨立運營”為由推諉責任;當第二部抄襲作品上線后,甚至提出“按流量分成補償”的方案——這種將侵權行為商業化的提議,本質上是對知識產權的公然蔑視。
中國版權協會最新發布的《微短劇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2024年行業侵權糾紛同比增長170%,其中頭部平臺涉及的案件占比達38%,而像ReelShort這樣具備行業話語權的企業,其處理態度直接影響著行業規則的走向。
版權失守背后,文化信任或許摧毀
聽花島創始人在私下溝通中提到一個令人心酸的細節:團隊每月要花大量的精力處理侵權糾紛,法務團隊平均每周發出2.3封律師函,卻依然擋不住抄襲者的腳步。
這種“創作不如抄作業”的行業怪象,正在扼殺短劇行業最珍貴的創新基因。當前短劇出海市場正處于野蠻生長階段。DataEye研究院今年初發布的《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投流規模約330億元。該研究院預估,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680億元,投流規模接近400億元。
今年4月份,一條“ReelShort連續霸榜美谷娛樂榜30天”的消息震驚國內短劇圈。ReelShort是楓葉互動(Crazy Maple Studio)旗下豎屏短劇APP,自3月20日登頂美區App Store娛樂榜以來,連續霸榜整整30天。甚至在北美市場創下日均流水超百萬美元的紀錄。
但是,繁榮背后是嚴重的同質化——霸道總裁、重生逆襲、婆媳斗爭等題材重復率高達65%,而抄襲正是加劇這一問題的元兇。
當頭部平臺通過抄襲快速占領市場,中小制作公司要么被迫加入抄襲大軍,要么在維權消耗中被擠出賽道。聽花島的遭遇并非個案,某腰部制作公司負責人透露:其團隊原創的“電競少女穿越”題材短劇,上線三周后就被三家平臺翻拍,“連角色ID都懶得改”。
更深遠的危害在于對文化出海戰略的反噬。當《TheSeamstressIsTheDuchess》在海外市場被貼上“中國短劇”標簽時,海外觀眾記住的可能不是劇情本身,而是“這部作品抄了別人的創意”。
這種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傷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國際聲譽。去年TikTok上曾出現過“中國短劇抄襲韓國網劇”的話題熱議,雖最終證實是誤會,但仍導致相關作品播放量暴跌40%。如今作為行業標桿的ReelShort陷入抄襲爭議,無疑會讓海外市場對中國短劇的版權可信度打上問號。
當非洲觀眾在ReelShort上看到熟悉的劇情框架,當拉美用戶發現“中國原創”與某部本土短劇高度相似,文化輸出的初心早已異化為文化信任的透支。
監管層早已敲響警鐘。2024年以來,廣電總局連續出臺《微短劇創作規范》《網絡視聽內容知識產權保護指引》,明確將“抄襲搬運”列為重點打擊對象。
中國版權協會微短劇委員會的成立,本應筑起行業自律的防線,但作為首批發起單位的中文在線(楓葉互動母公司),卻縱容旗下平臺連續侵權,這種“協會成員帶頭違規”的現象,讓行業自律機制形同虛設。
短期流量狂歡換不來長期主義
在北美市場,ReelShort的廣告投放仍在繼續。那些充斥著“逆襲反轉”“霸道寵溺”的15秒預告,每天仍在Facebook、Instagram上吸引著數百萬次點擊。但這場流量狂歡的背后,是正在形成的口碑塌方。據報道,海外媒體平臺Reddit上已有用戶發起“抵制ReelShort抄襲劇”的討論。甚至一些平臺上,要求平臺下架侵權作品的請愿簽名量,高達數萬。
用戶用腳投票的案例早有先例。2023年某短視頻平臺因批量搬運UP主原創內容,導致30天內用戶留存率下降27%,品牌合作方撤資超2億元。對于依賴“情緒鉤子”留住用戶的短劇平臺而言,信任一旦破裂,修復成本極高。
ReelShort目前的日均活躍用戶量在行業首屈一指,但第三方監測顯示,其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已從在明顯下降,核心付費用戶流失率環比上升。
當海外觀眾發現“這個平臺的劇情似曾相識”,當訂閱者意識到“付費內容原是抄襲品”,再精準的算法推薦,恐怕也留不住流失的信任。
商業合作的多米諾骨牌也已悄然傾斜。某海外電信運營商原本計劃將ReelShort納入流量包合作,在抄襲風波后緊急暫停談判;一些頭部MCN機構更是公開表示,“暫不考慮與存在版權爭議的平臺合作”。
這場風波給所有狂奔中的玩家提了個醒:短劇出海的真正壁壘,從來不是誰能更快復制爆款,而是誰能建立可持續的內容生態。聽花島選擇公開維權,本質上是在守護行業最后的底線——當頭部平臺都不尊重版權,當抄襲比原創更賺錢,這個行業終將在自我消耗中失去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ReelShort的母公司楓葉互動并非首次陷入抄襲風波。例如,幾乎同一時間,點眾在社交平臺發布聲明,稱“海外短劇平臺‘ReelShort’發布內容侵權抄襲”。
圖源:網絡,點眾訴楓葉互動侵權聲明
點眾的聲明顯示,Crazy Maple Studio,Inc.(以下簡稱“楓葉互動”)旗下的短劇平臺“ReelShort”未經許可擅自發布、傳播多部與點眾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授權作品基本相同的侵權劇集,上述點眾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出走后,兩個竹馬悔瘋了》《女王》《尊老愛幼》《游子歸家》等點眾多部知名作品。
或許正如一位資深編劇的感嘆:“我們出海賣的不該是劇情套路,而是中國故事的原創力;平臺拼的不該是抄襲速度,而是對知識產權的敬畏心。”短劇侵權問題泛濫,似乎已成行業頑疾。
結語
從聽花島的維權聲明到行業的集體反思,這場抄襲風波正在成為短劇出海的轉折點。是繼續在版權灰色地帶狂奔,還是建立健康的創作生態?
答案其實早已寫在行業發展的基因里——沒有尊重原創的土壤,再熱鬧的風口也只會長出有毒的果實。當ReelShort們真正明白“流量有保質期,版權才有生命力”時,中國短劇才能真正跨越“抄襲爭議”的暗礁,駛向文化出海的遠方。
期待國內的短劇抄襲之風,因為這次ReelShort被送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有所收斂。而作為版權被侵犯的受害者,聽花島也理應得到一個公平、合理、公正的維權處理結果。
我們相信,正義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粗制濫造、移花接木的作品,終究無法成為承載文化的時代主流,最終也必然會遭到觀眾的摒棄。而真正有原創能力的企業,有創意的短劇內容,才能成為真正的時代頂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