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的萬頃沙島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獨立島嶼,而是由珠江口泥沙淤積形成的沖積沙洲,其陸地面積隨圍墾不斷擴展。
根據最新數據,萬頃沙鎮(含萬頃沙島及周邊圍墾區域)的陸域面積約為 140 平方公里(14000 公頃),遠超 1 萬公頃的規模。
若以澳門 2025 年陸地面積 33.3 平方公里計算,萬頃沙島的陸域面積相當這一面積相當于4.2 倍澳門陸地面積(澳門 33.3 平方公里),或1.4 倍紐約曼哈頓島(92.3 平方公里)。
萬頃沙島填海圍墾的歷史脈絡
1、清代至民國:沙田開發的起點
萬頃沙島的雛形始于清代中葉。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東莞明倫堂組織大規模圍墾,通過筑堤排水將淺海灘涂轉化為沙田,至 1949 年已形成南北長約 15 公里、東西寬 4-6 公里的連片農田,累計新增耕地超 6000 公頃。
這一時期的圍墾以人工筑堤為主,沙田逐漸向南延伸至十三涌,奠定了 “萬頃沙” 的基本格局。
2、新中國成立后的系統開發
20 世紀 50 年代至 90 年代,萬頃沙經歷了兩次大規模圍墾。1970 年番禺縣組織 “圍墾大會戰”,集中十萬勞動力在十三涌至十五涌區域圍墾,新增耕地 5100 畝;1970-1990 年累計圍墾 27 宗,擴大耕地面積 55364 畝。
至 90 年代末,圍墾范圍已推進至二十一涌,形成了 “一川蕉林綠,十里荷花香” 的水鄉風貌。
萬頃沙在21 世紀的戰略升級
進入 21 世紀,萬頃沙的圍墾與開發轉向綜合利用。龍穴島西北面的雞抱沙、孖沙等區域通過科學規劃完成圍墾,使龍穴島陸域面積從 3.5 平方公里擴大至 49.8 平方公里,成為華南最大造船基地和國際貨運碼頭所在地。
同時,萬頃沙鎮通過生態修復保留了部分濕地,如萬頃沙濕地每年吸引大量候鳥,成為亞洲重要鳥區。
萬頃沙未來發展的多維布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萬頃沙正構建 “海陸空鐵” 立體交通網絡。深中通道已于 2024 年通車,通過萬頃沙支線實現廣深 30 分鐘直達;南中城際、肇順南城際等軌道交通在此設站,未來將形成珠三角城際軌道中心。
萬龍大橋、萬環西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進一步強化其與南沙樞紐、廣州主城的聯動。
萬頃沙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西部布局生物谷、數字谷、健康谷 “三谷”,引入中芯種業等項目突破種源技術瓶頸;東部依托南沙港發展智能裝備、海洋科技等先進制造業。
同時,依托 “兩帶一區”(水鄉文化休閑體驗帶、都市田園示范帶、南部生態產品聚集區),推動農業與旅游融合,如十九涌漁人碼頭、百萬葵園等成為文旅地標。
作為南沙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萬頃沙將深化與港澳在科技、金融、教育等領域的合作。規劃建設集文化、旅游、體育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打造廣州最南端的海陸門戶形象。同時,依托優質生態資源,建設廣深港澳生態產品供給基地,將 “綠水青山” 轉化為 “金山銀山”。
從汪洋巨浸到魚米之鄉,再到大灣區樞紐,萬頃沙島的變遷不僅是地理空間的拓展,更是人類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未來,這片土地將以交通為脈絡、產業為引擎、生態為底色,書寫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