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群
7月26日,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1136.SH)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議案。根據計劃,本次發行H股股數不超過總股本的25%(超額配售權行使前),募集資金將用于補充資本金、發展境內外證券業務等。
這一動作折射出中資券商在跨境布局中的新趨勢。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權融資市場增長顯著,恒生指數同期漲幅也高于多數全球主要股指。首創證券選擇在此時間點推進H股上市,既是為了拓展資本補充的渠道,也可能希望借助香港市場的流動性優勢來應對業績方面的壓力。
首創證券2025年一季度財務數據顯示,營業收入為4.32億元,凈利潤為1.5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23.34%和31.42%,這一表現與證券行業整體情況有所不同。若上市計劃得以實現,首創證券將成為第14家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的券商,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將直接面對香港市場中來自外資機構以及頭部中資券商的競爭。
從資本補充到國際資源整合
公告顯示,首創證券此次H股發行核心目的是“進一步提高資本實力與綜合競爭力”。截至2024年末,其132.29億元的所有者權益在國內行業排名第54位,與頭部券商存在明顯差距。通過港股上市補充資本,有助于緩解業務擴張中的資本約束,特別是在信用交易、做市業務等資本消耗型領域。
更深層次的考量在于國際化布局。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通過香港子公司已構建跨境業務網絡。首創證券作為區域性券商,直接設立海外子公司成本較高,而H股上市可快速獲得國際投資者關注,為后續業務合作鋪路。業內分析指出,香港市場對中資券商估值普遍低于A股,但流動性更優,更適合開展國際配售和并購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特別強調“整合國際資源”的表述。2025年以來,中資券商在港業務已從傳統經紀向虛擬資產交易、綜合財富管理等新興領域延伸,首創證券可能借助上市契機,探索差異化跨境服務。
近年來,證券公司的業務重心逐漸從傳統的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多元化業務轉型。財富管理業務已成為證券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豐富的財富管理經驗和專業的服務團隊,赴港上市將有助于首創證券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升自身的財富管理能力。同時,投資銀行業務也是證券公司的重要業務板塊,香港市場在投資銀行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赴港上市將有助于首創證券拓展投資銀行業務,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A+H模式漸成趨勢
目前已有13家中資券商完成“A+H”兩地上市,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行業龍頭。近期,西部證券等中小券商也紛紛宣布設立香港子公司,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版圖。值得注意的是,國泰君安國際在6月獲得香港證監會頒發的虛擬資產牌照,成為首家具備虛擬資產全業務資質的中資券商,其股價當日暴漲198%,帶動整個板塊走強。
港交所7月公布的綜合基金平臺首批12家分銷商名單中,中金香港、中信證券經紀(香港)等中資機構悉數入圍。這標志著中資券商在港業務已從傳統的經紀、投行向財富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延伸。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H模式正逐漸成為港股市場的重要上市路徑。這些驅動因素包括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A+H股溢價空間的持續收窄,以及企業全球化布局的迫切需求。
政策層面,我國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香港與內地有著緊密的聯系,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這些政策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條件,降低了上市成本。
A+H股溢價空間的持續收窄也是A+H模式逐漸成為趨勢的重要原因。此前,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存在較大的溢價,企業更傾向于在A股市場上市。但隨著A股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A股與港股的溢價空間逐漸收窄,企業赴港上市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對于首創證券而言,赴港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企業全球化布局的迫切需求也是A+H模式逐漸成為趨勢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在國際市場上融資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豐富的國際資源,赴港上市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拓展國際業務,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出海”差異化戰略
中資券商“出海”已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業務機會與歷史使命的共同驅動下,頭部券商選擇相對全面的“出海”戰略,在財富、投行、機構及投資業務上發力,利用國內客戶資源搶占市場份額,通過并購或海外團隊建設提升核心能力,分階段完善全球化布局,逐步向國際一流投行邁進。中小券商則聚焦服務客戶跨境需求,通過海外設立必要實體與境內業務對接。這種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使得中資券商在國際市場上能夠各展所長,共同推動行業的國際化發展。
首創證券的H股計劃,本質是中小券商在行業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的突圍嘗試。其特殊性在于:作為A股上市不足3年的券商,既要應對本土市場的激烈競爭,又需在有限資源下規劃跨境布局。這種“雙線作戰”的難度,遠超十年前的頭部券商國際化浪潮。
香港市場或許能提供一塊跳板,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將資本補充轉化為可持續的跨境能力。在虛擬資產、ESG金融等新賽道中,中小券商或可通過“精準卡位”實現彎道超車,但這需要更敏銳的市場判斷和更靈活的決策機制。當國際化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能否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戰略,將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胡群
金融市場研究院院長 主要關注銀行、消費金融領域市場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