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粟裕是獲得了大將,且是大將之首,這也是粟裕應得的榮譽。不過也有人懷疑,粟裕原本是應該被授予元帥的,只是他推辭,所以才改為了大將,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927年粟裕成為共產(chǎn)黨員,南昌起義的時候他還是部隊里的班長,且參加了起義,在這之后,他又跟著部隊去了井岡山,1927年粟裕的職務才有了改變。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粟裕是在新四軍中任職,當時他是副支隊長,不過他的職務并沒有像紅軍時期很久不變,由于在戰(zhàn)場上立下不少戰(zhàn)功,他的職務也在不斷的改變,且名氣也增加了。
他在浙南,蘇南還有蘇浙皖地區(qū)作戰(zhàn)過,且為我軍根據(jù)地建設立下大功,幫助新四軍擴大勢力,而且還在蘇浙建學校,為我軍培養(yǎng)了不少的軍事人才還有干部。另外華野的建成,粟裕可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不僅為我軍后續(xù)作戰(zhàn)奠定基礎,特別是戰(zhàn)術的轉變更順利。
有的粟裕的指揮,部隊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還是贏得了一些勝利,為我軍增加作戰(zhàn)信心與士氣。另外抗日戰(zhàn)爭,粟裕指揮部隊在高郵的那一仗,可是我軍在整個抗日時期殲滅日軍人數(shù)最多的,而該戰(zhàn)役也為后續(xù)的蘇中戰(zhàn)斗奠定基礎。
淮海戰(zhàn)役對我軍也有著重要影響,這可是關系到蔣介石的最后結局,讓其陰謀徹底被粉碎,讓華東以及中原地區(qū)的敵人被大規(guī)模的消滅,直接注定了戰(zhàn)爭的最后結局。該戰(zhàn)役是粟裕指揮的,自然是立下的戰(zhàn)功最大,這一點就連毛主席都給予了肯定。
因此,在很多人看來,粟裕可是立下過大功的,怎么說也應該被授予元帥的,可是最后卻沒有,只獲得了大將,所以不少人覺得這對粟裕來說太不公平了。不過在軍銜評定的時候,軍委對元帥最后名額也做過猶豫,就是在陳毅與粟裕之間徘徊不定。
如果就能力還有軍功等都是差不多的,只是資歷上陳毅強,且在部隊里陳毅聲望高,所以當時很多人覺得陳毅應該當這個元帥。可是劉少奇卻不同意讓陳毅來當這個元帥,粟裕軍事才能高,功勞比大,就是革命的功臣,這樣的人就應該加以重用,這也算是給全軍做榜樣。
為此軍委可是多次召開會議談論,而粟裕在聽說這話后很是驚訝,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當大將就很高了,從來沒有想過元帥會是自己的。沒多久軍委就做出決定,毛主席也表示讓粟裕來當元帥挺好的,可是粟裕卻覺得萬萬不能這樣,他就找到了毛主席不愿意要這么高的軍銜。就算是劉少奇找到粟裕來勸說,可是他終究不愿意,還說自己對軍銜的高低是不在乎的,同時也不想要別人為難。
熟悉粟裕的人就知道,他就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就算是作戰(zhàn)時挺大膽的,不過與人相處的時候他卻是謙遜低調的,在他看來只要能夠為國家還有人民做貢獻,那么他在什么樣的崗位,還有什么樣的軍銜都無所謂。所以最后粟裕還是向軍委辭掉了元帥,最后獲得了大將。不過他卻沒有任何話說,相反還是挺滿意的,當時很多人對軍銜多有不滿,甚至還為此爭個眼紅不已,然而粟裕這么淡泊名利卻也顯得很是高風亮節(jié)。
這也就是我軍中的表率,毛主席對粟裕的行為很是認可,還對他稱贊不已,都讓紛紛讓人學習他的行為。粟裕就是這么一個心性干凈不為名利而爭斗的人,同時也是眾人學習的榜樣,粟裕雖然在建國后的發(fā)展不怎么好,甚至還被人扣上各種罪名,但他為國家做的貢獻卻不能被抹殺,還是應該被后人銘記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