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貨車司機已達3800萬,其中近六成司機通過數字貨運平臺尋找貨源。隨著貨運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網約貨車司機成為其中的中堅力量,為城鎮物資高效流通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日,《關于加強運輸途中意外傷亡貨車司機幫扶救助的通知》等政策舉措密集出臺,為網約貨車司機權益保障注入新動能。這些政策如何落到實處?網約貨車司機群體真正期盼什么?怎樣構建起政府監管、平臺自律、行業協同的權益保障長效機制?圍繞這些關鍵問題,記者展開采訪。
駕駛室,是他們另一個流動的“家”
盛夏的北京,凌晨4:30,新的一天隨著天光慢慢鋪展開來。貨車司機王建國的手機屏幕亮起,某貨運App彈出北京到重慶的訂單。他揉了揉還帶著睡意的雙眼,指尖快速確認。
這是他“趴活”三天來的第一單:13噸百貨,運費8500元。
發動車長9.6米的重型卡車,儀表盤上“268457”的里程數,像他近4年貨運生涯的年輪,刻滿晝夜顛倒的奔波。
“重慶規定重型卡車只能夜間進出城,加上等待的時間,四五天才能跑完這單。刨去油費、過路費,能剩1000多元,還得少走高速。”他默默念叨,“但愿能接到回頭單。”
“車多單少,只要有的賺就接。”王建國算著賬:每月車貸5000多元,媳婦在黑龍江老家帶孩子沒工作,70多歲的父母身體也不好。這些看不見的“懸頂之劍”,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
王建國的駕駛室里,永遠備著三樣東西:褪了色的棉被、裝滿涼白開的暖壺,還有一盒速效救心丸。“干這行的,開夜車是常態。年頭長了,胃病、頸椎病、高血壓都找上來了。”
方向盤上結著鹽霜的手掌、儀表盤上跳躍的里程數字、服務區永遠溫吞的泡面——這是我國3800萬貨車司機共同的生存圖鑒,駕駛室于他們而言,是另一個流動的“家”。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近日發布的《2025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司機通過數字貨運平臺尋找貨源,其中超八成司機的主要貨源來自平臺。他們是城鄉物資流通的毛細血管,卻也被平臺捆得越來越緊。
即使已經入行2年,廣州貨車司機周玲仍然害怕深夜跑長途。
“有次在湖南遇上暴雨,車陷泥坑,給平臺客服打電話求助,對方卻只給了個救援電話。”看著2000多元的拖車費,再加上即將超時的訂單罰款,那一刻周玲抱著方向盤掉了淚:“從東莞到武漢,全程1000多公里,平臺抽成6%。可真遇上事了,我們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
全國政協委員、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在調研中發現,周玲的遭遇并非個案:“網約貨車司機大多處于‘自雇’狀態,自購車輛、注冊多家平臺,與平臺合作關系松散。”
“司機們既享受不到最低工資保障,也難以納入正規的社會保障體系。”皮劍龍關注新就業形態權益保障多年,他認為,網約貨車司機群體穩定是貨運業根基,破解他們的困境需政策支持、標準完善,更需各方協同,形成行業治理新格局。
他呼吁,加快明確平臺與司機的法律關系界定標準,在行業內推行標準化合同、建立運費保障機制、規范平臺運營。“同時,要創新機制,暢通維權渠道,讓司機們有處說理、有人撐腰。”
從“紙上權益”到“身邊保障”
河北石家莊網約貨車司機李師傅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特殊的截圖:今年7月初,他通過“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熱線”微信小程序申訴,不到24小時就追回了貨主拖欠兩個月的6000元貨款。
“以前遇到委屈事,想申訴都不知道找誰。現在專門為我們貨車司機開通了權益保障入口,沒想到兩個月的‘心病’一天就解決了。”李師傅笑著說,真切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暖意。
跑車10年,48歲的李師傅見證著貨車司機“紙上權益”到“身邊保障”的變遷:貨源從線下轉到線上,選擇更多了;困了累了,“司機之家”能安心歇腳;證件線上辦理、電子證照跨區互認,年檢不用耽誤跑車了……
7月8日,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組織滿幫集團、貨拉拉等四家主要網絡貨運平臺,聯合簽署發布《網絡貨運信息交易撮合平臺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自律公約》。“實施平臺貨主實名制度、聯合制約失信貨主、暢通司機訴求表達渠道,這些舉措說到了我們心坎上。”李師傅說。
但李師傅坦言煩惱也不少:比如大城市限行、停車難,偶爾被平臺“算法”困住接不到好單,“遇到惡意投訴還有封號風險”。
“政策落地,還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總工會副主席吳會軍一直非常關注網約貨車司機權益保障問題。
“完善的社會保障是貨車司機的所想所盼。”吳會軍注意到,《2025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貨車司機參加社會保險以新農合和新農保為主,占比達52.63%,但仍有15.08%的貨車司機未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
吳會軍在調研中發現,網約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障存在“三難”:參保難、續接難、理賠難。“他們工作地點不固定,收入波動大,傳統社保模式難以適配。”他認為,外賣騎手社保問題的解決路徑,為網約貨車司機社保破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思路。
其實,破局已有先例可循。
2024年11月,成都彭州市出臺《貨車司機參加工傷保險試點辦法》,創新“以車定人、按車參保、一車多保”模式,涵蓋醫療救治、傷殘補助、遺屬撫恤等全方位保障。
“這樣的創新值得推廣。”吳會軍建議,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地方標準,探索“平臺﹢司機﹢政府”三元保障體系。“這樣既能兼顧企業與社會利益,促進貨運市場健康發展,也便于職能部門管理,消除安全隱患,最終實現平臺與司機的共贏。”
讓關愛精準觸達
7月17日凌晨,安徽宿州卡車司機高師傅攜16歲兒子,在京昆高速四川綿陽段不幸罹難。一輛新購的二手卡車,一段本應溫馨的暑期親子時光,瞬間化為焦土。
這則新聞讓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揪心不已,“在貨車司機群體里,這樣的悲劇不是孤例。他們握著方向盤的手,托著的是全家的生計。他們的安危,需要更堅實的兜底保障。”
今年7月初,交通運輸部、全國總工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運輸途中意外傷亡貨車司機幫扶救助的通知》,從職業傷害保障到職工互助計劃,從基本生活救助到社會力量聯動,一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貨車司機幫扶體系正在織密。
“這個政策就像一場及時雨。”孫潔感慨,“意外不幸來臨時,至少能讓他們的家庭不塌,讓活著的人有勇氣走下去。”
調研中,皮劍龍發現,由于無人照看等原因,在卡車中度過寒暑假的孩子不在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雖未明確禁止未成年人乘坐貨車副駕,可真出事故,孩子就是最脆弱的一環。”
皮劍龍注意到,近年來,相關部門、平臺企業及公益機構持續探索對網約貨車司機的關愛路徑:從升級“司機之家”的設施、強化工會的幫扶支持、推出免費道路救援,到針對職業病定制飲食指導、為子女教育搭建助學橋梁、聯動開展公益捐贈,再到聚焦職業技能提升,通過系統化培訓幫他們打磨駕駛技藝、提升服務品質,“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為貨車司機的奔波之路增添了不少暖意。”
“關鍵是要讓這些關愛舉措精準觸達。”皮劍龍建議,試點打造“貨車司機綜合服務站”:暑期專門開設托管班,由志愿者照看隨遷子女;同步設置“司機服務角”,提供免費體檢、職業病咨詢等。
“AI時代,還得靠科技搭把手。”孫潔補充道,應引導平臺企業利用大數據匹配貨源、預警風險,讓司機少跑冤枉路、少擔意外險,“技術向善,才能讓方向盤握得更穩。”
“貨車司機的方向盤上系著千萬家庭的柴米油鹽,也連著城鄉物資的流轉脈絡。”孫潔表示,“只有政策兜底織得更密、社會關愛落得更細、科技護航做得更準,那些在公路上流動的‘家’才能真正安穩。”
“這不僅是給貨車司機們吃下‘定心丸’,更是要讓他們堅定地相信,哪怕日夜奔波、風雨兼程,腳下的路始終有溫暖依靠,前方的日子終究有踏實奔頭。”孫潔說。
記者:郭帥
文字編輯:郭帥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