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1A
據印度軍媒《印度防務》的最新消息,印度空軍與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將在2025年第四季度結束前敲定一筆重大軍購合同。印度空軍將追加采購97架“光輝”Mk1A輕型戰斗機。
在印度嚴重缺乏現代化戰斗機的情況下,這筆訂單并不令人意外。讓筆者意外的是其驚人的價格:印度媒體披露,這筆訂單金額將高達6.7萬億盧比,根據最新匯率,將近80億美元。
史上最貴輕型戰斗機——光輝 MK1A
幾乎相當于每架光輝 MK1A戰斗機的價格達到9000萬美元——這已經和美國2024財年采購的F-35戰斗機價格差不多。
而印度也將打破全球輕型戰斗機價格之最——韓國KF-50輕型戰斗機售價在6000萬美元左右,中巴聯合研發的最新型梟龍 JF-17 Block 3預計價格在5000萬到8000萬美元。
其中巴基斯坦方面采購價格為5000萬美元,對阿塞拜疆出口的價格約為7000多萬美元。
一般來說,本國空軍采購本國戰機的價格都不會太貴。
印度陣風機隊
例如此前印度以均價2.4億美元采購的法國陣風戰斗機,法國自用版本的均價為7000萬美元(早期批次的F1型甚至不到5000萬美元)。
內銷和外售會出現如此大價格差異倒不是純粹因為“黑心”。
而是除了裸機價格以外(有時裸機也會拆分為是否包括發動機的價格。例如美國自己采購F-35戰斗機,有時就并不包括發動機),還要包括小到運費,大到配套武器,以及后勤維護、培訓、升級包、適配的基建等各方面。
再比如,印度國內還在討論該采購蘇-57還是F-35。如果采購蘇-57,由于印度已經擁有完善的蘇霍伊戰機配套,因此蘇-57E的均價可能僅有1.2-1.5億美元左右。
而如果采購F-35——印度此前從未裝備過美國戰斗機——其各種成本加上去,實際均價可能會達到2.5億美元以上,甚至更貴。
蘇-57
所以,一款輕型戰斗機,印度是怎么愿意用8000萬美元的價格采購的?
光輝戰斗機值這個錢嗎?對印度空軍來說,還真值。
不是因為它的性能有多強,一款綜合戰斗力甚至不如梟龍 JF-17 Block 2的過時戰機,本就沒什么性能可言。
可是印度空軍缺飛機啊,短時間內又沒辦法把這個缺額補上去,別管它戰斗力如何——至少比米格-21要強吧?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畢竟如今的全球戰機市場,印度能買到的成熟機型沒有一個便宜的——唯二的兩個實惠選擇,俄羅斯的米格-35印度瞧不上,我們的殲-10他也買不了。
除了買光輝,印度空軍還能怎么辦?
今年年初的時候,印度空軍負責人辛格元帥在印度航展上斥責印度斯坦航空,“你們不能(在光輝 MK1的基礎上)重新刷一下油漆就告訴我這是光輝 MK1A”,對該型戰機的不滿溢于言表。
MK1型,好聽點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難聽點是“貪大求全”,這么小的飛機,印度什么都要往里裝
然而在莫迪政府的壓力下,為了秉持“印度自力更生計劃”,印度空軍被迫在2021年采購了83架光輝 MK1A后,這次再追加97架訂單。
諷刺的是,本來將在去年基本交付完畢的83架MK1A型,辛格元帥只看到了十幾架倉促用MK1型小改的版本——并非印度斯坦航空為其描繪的版本。
這才有了前面辛格元帥的“刷油漆”言論。
而這次印度斯坦航空又聲稱,“已制定明確的生產與交付時間表,以滿足印度空軍的裝備需求”——雖然第一批訂單至今沒有交付完畢。
按照其計劃,第一批83架MK1A型會延遲到2028年交付完成;隨后從2028年開始,第二批97架戰機于2031年前完成。
第一批,“預計”用7年交付完成,第二批“預計”3年交付完畢,印度斯坦航空“畫大餅”的能力還真是讓人佩服。
為了讓印度空軍放心,印度斯坦航空已經宣布正在擴大其位于班加羅爾和納西克的生產基地,目標是將年產量提升至——24架。
那么這個光輝 MK1A到底是個什么水平?
光輝 MK1A的戰斗力
2022年5月20日,光輝 MK1A首飛。這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發光輝戰機,21世紀初實現光輝原型機首飛以來,對“光輝家族”最重要的日子。
因為在此之前所謂的光輝戰斗機基本沒有戰斗能力。
印度空軍捏著鼻子采購了40架光輝 MK1后,只是將其作為教練機或輕型攻擊機使用。
外觀很難區分MK1和MK1A的區別
而理論上MK1A會是一架真正意義的戰斗機——今年3月,這款戰機首次進行了導彈試射,并成功命中目標。
在基礎數據方面,MK1A屬于典型的輕型多用途戰機(制空能力孱弱),空重6.5噸,最大載荷5.3噸,擁有9個掛點(未來通過兩個雙架,掛點最多11個),最大速度1.8馬赫,作戰半徑500公里(加油后預計700公里),最大升限1.5萬米。
我們拿梟龍 JF-17 Block 3來對比。
空重8噸,最大載荷5噸,擁有7個掛點(可擴展一個雙架,掛點最多8個),最大速度1.8馬赫,作戰半徑1200公里,最大升限1.8萬米。
除了載荷方面,基本完全壓制光輝 MK1A。
注意紅圈處,印度媒體稱光輝屬于四代半戰斗機
光輝 MK 1A型號稱在MK 1型的基礎上進行了超過40項改進,但實際上與MK 1型的變化并不大,仍是在其機身基礎上的“修修補補”。
得益于更新型的美國通用動力發動機(F-404-IN20型,最大推力84kN,不如梟龍 Block 3的RD?93MA,其最高可達93kN),以及增加了機身復合材料使用比例,因此在機動性上,MK1A確實有些提高,但不多,畢竟底子擺在那。
其最大亮點是印度國產化比例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一些“非核心”的電子部件方面,例如雷達告警(原以色列埃爾伯塔)、空速計算設備(原意大利萊昂納多)、HUD平顯(原法國泰雷茲),以及吊艙、掛架等都換成了印度國產設備。
因此筆者嚴重懷疑未來在這些印度國產設備上會出現問題——畢竟光輝 MK1服役后,只摔過一架,或許正是因為其部件基本來自國外有關(當然也和印度空軍很少飛這款飛機有關)。
大量采用印度國產電子系統的光輝 MK1A
最核心的雷達部分,其換裝為以色列的EL/M-2052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是西方中低端戰機的入門款AESA。包括韓國的KF-50、“美洲虎”、出口版幻影-2000以及以色列空軍自用的F-15都在使用它。
顯然這種過時產品并不符合印度的期待。
印度斯坦航空計劃在第二批(就是即將簽約的這批)MK1A型上配備印度正在研發的“烏塔姆”(AESA)雷達。
這款“坤化鎵”(同時也在研發未來用于印度國產五代機AMCA的“氮化鎵”版“烏塔姆”Mk-II 雷達)相控陣雷達在紙面數字上號稱與EL/M-2052相當,T/R模塊達到912個。
其能跟蹤五十個目標,同時向四個目標發起進攻。最遠探測距離尚不清楚,官方只給出了100公里+的數據,預計在150公里左右。
雖然并不比EL/M-2052先進,但它畢竟是印度國產,負責研發、生產這款雷達的印度電子公司(BEL)強調,該雷達95%的部件是“印度制造”。
梟龍戰機
看起來,其雷達總體水平已經十分接近早期梟龍的KLJ?7 V2雷達,或者說不相上下(畢竟擁有更多T/R模塊)。
不過,它仍處于研發之中。
而梟龍 JF-17 Block 3采用的新型KLJ?7A“氮化鎵”相控陣雷達是個什么水平?
最大探測距離200公里,1000多個T/R模塊,更高的SAR地圖分辨率、更強的ECCM抗干擾能力。
因此,在我看來,光輝MK1A充其量勉強達到 Block 1梟龍的水平。
然后再想到它一架相當于兩架梟龍的價格,只能無奈聳聳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