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的男性主義崛起
性別平等的進程,遠非一片坦途。當前,關于年輕男性氣質的擔憂正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青年男性群體展現出對性別和性取向方面的不甚進步的觀點。在被視為倡導性別平等的西方世界,一項調查結果令人警醒:近半數年輕男性認為自身正遭遇歧視。“男性主義圈子”(manosphere)的吸引力無法僅通過技術或監管措施解決。其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更廣泛的男性脆弱感,這種脆弱感由身份、權力和歸屬感等社會文化焦慮所驅動。為解決這些根源,政府和民間社會必須投資于教育和社區為基礎的倡議,挑戰有害的性別規范,并推廣更健康、更包容的男性氣質模式。若缺乏同時涵蓋技術和社會文化維度的全面干預,敵視女性的極端思想將繼續驅動暴力行為。
作者:詹姆斯·帕特森
編輯:阿K
具體而言,英國有51%的男性認為,我們在推動女性平等方面已然過頭,以至于正在反向歧視男性;而在澳大利亞,近20%的男性甚至認為,針對女權主義的暴力行為是具有正當性的。顯而易見,一種反女權主義的信念正在脫離社會邊緣,逐漸走向主流。推動這種反女權主義世界觀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與所謂的“男性主義圈”(Manosphere)的互動。
“男性主義圈”是一個松散連接的在線生態系統,其存在范圍囊括了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也延伸至互聯網上更為小眾的角落。盡管這個社區內部存在諸多差異,但“男性主義圈”在“紅藥丸”(Red Pill)意識形態的旗幟下共享著一套共通的語言體系。“紅藥丸”意識形態是一系列反女權主義信念的集合,其極端詮釋中充斥著對女性的敵意和厭女癥。所謂“服用紅藥丸”,意即“睜開眼睛”,看清女權主義的“洗腦真相”。盡管“男性主義圈”最初發源于西方世界,但其理念已然擴散至全球,使得日益加劇的敵視女性的厭女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安德魯·泰特,這位前踢拳手,被冠以“有毒男性氣質之王”的稱號,他的影響力在這個社區中無處不在。泰特面臨多項刑事指控,并已被大多數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封禁。然而,他的內容依然會定期出現在這些平臺上;在其巔峰時期,他的視頻在TikTok上累計獲得了數億次觀看,甚至觸達了年齡低至13歲的青少年群體。
盡管“男性主義圈”并非所有部分都如此受關注或聲名狼藉,但泰特的受歡迎程度表明,該圈子中的部分內容已經成功地進入了主流視野。厭女觀念的主流化,不僅是單純的社會或性別議題,它對極端主義格局有著直接影響,并有可能成為極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政策層面有效應對這些極端主義觀點。
2024 年 12 月 10 日,安德魯·泰特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一家上訴法院內。丹尼爾·米哈伊萊斯庫/AFP via Getty Images
男性參與“男性主義圈”的部分動因,源于一種被剝奪權利和疏離感的體驗。一組數據揭示了這些日益復雜的社會現象:在美國,男性在教育參與度和成果方面正迅速落后;年輕男性的經濟不活躍率顯著上升;年輕男性的親密關系水平也似乎正在下降。在澳大利亞,年輕人普遍面臨潛在的孤獨危機。一份2023年的報告指出,估計有15%的澳大利亞人正經歷社會孤立,并且在所有年齡段中,男性的社會孤立程度更高。
對自身不確定性的感受——即個體對其在世界中的定位感到焦慮——已被證明會促使個人尋求生活中新的意義和目標,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甚至在極端情況下訴諸政治暴力。
這一視角至少部分解釋了男性參與“男性主義圈”的原因。泰特話語中的一個核心主題不僅提供了理解疏離感的方式,更提出了所謂的“應對方案”。泰特將自助和建議的語言“武器化”,看似為男性提供了一條通往成功和積累財富的路徑。在焦慮與疏離的背景下,通向地位與成功的道路可能對男性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然而,至關重要的是,支撐這些“建議”的,是對男性和女性的傳統理解。泰特推廣了女性作為被動角色的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事實上,在他的世界觀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和順從者。當男性被成功的承諾所吸引時,他們也同時暴露在一種厭女議程之下。
這種男性受害者心態以及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推廣,在更廣泛的“男性主義圈”中被共享,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不斷強化。在該圈子的部分群體中,一種零和沖突的觀念被提出,即認為女性賦權必然等同于男性去賦權。
這些將社會描繪為“女性中心主義”和“厭男主義”的“男性主義圈”旨在“解放”男性,使其擺脫受女權主義負面影響的社會。隨著與“男性主義圈”互動程度的增加,這種“診斷”便成為一個關鍵關注點。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從接觸并參與這些更為惡意的男性主義表達,到線下的極端暴力行為,存在一條清晰的路徑。極端化過程是一個漸進但自我強化的行為積累過程。
通過提供一種“意義”,極端主義運動對那些脆弱的個體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一旦進入極端主義生態系統,其中的內容會促進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內群體與外群體的二元對立,以及內群體因外群體行動而面臨的生存威脅。隨著時間推移,這種世界觀會固化為牢不可破的信念,進而驅動具體的行動。
這種危險進一步加劇了在線環境和算法技術所帶來的“回聲室效應”。回聲室是一種大幅縮小個人接觸信息范圍的環境。這種受限的敘事,會催生出狹隘的世界觀,導致個體對社會現實產生片面且執著的體驗。加劇這一擔憂的是,未經審核的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可能在在線平臺上肆意傳播,并扭曲“真相”。雖然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整個政治光譜中,但當這一過程與極端主義敘事交織時,可能導致一個加速且根深蒂固的激進化過程。
感到脆弱感的男性會將目光投向“男性主義圈”,將其視為一個能夠提供理解、目標和方向的社區,從而緩解他們的不確定性。從最初的接觸開始,個體可能逐漸接觸到該社區中更具敵意的群體。互聯網的回聲室效應助長并鞏固了危險的厭女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一個持續的循環:分享、鼓勵并慶祝敵視女性的議程,推廣反女權主義信仰體系,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煽動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隨著時間推移,這便成為個體根深蒂固的信念體系。
這一趨勢的最明顯例證存在于“incel”社區中。盡管該社區的大多數成員不會訴諸暴力,但參與這一在線男性主義亞文化社區的個體已經采納了一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正當化甚至美化暴力行為。在“incel”的話語體系中,“going ER”一詞屢見不鮮,它指代并可能直接神化埃利奧特·羅杰——一名據報道于201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實施暴力襲擊的“incel”成員。羅杰在“incel”論壇中被尊稱為“最高紳士”,他成為了阿列克·米納西安的靈感來源。2018年,米納西安在多倫多實施了一起襲擊,造成15人受傷、11人死亡,其中9名受害者是女性。同年,斯科特·貝耶爾在塔拉哈西實施襲擊,造成2人死亡、5人受傷,他在一段網絡視頻中將自己與羅杰相提并論。“incel”思想已被與多起其他暴力事件關聯,包括2020年多倫多色情按摩院刀襲案、2020年西蓋特購物中心大屠殺、2021年普利茅斯襲擊案以及2023年得克薩斯州購物中心槍擊案。
更廣泛地說,在2009年至2022年間,西方國家至少發生了15起暴力事件,造成58人死亡,其中敵視女性的意識形態是其動機的一部分。盡管更明確的“incel”暴力事件主要集中在西方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僅僅是西方的問題。
鑒于敵視女性的厭女主義信念與支持極端主義行動之間存在明確關聯,這種意識形態的全球性表達可能成為暴力行為的動機,即使其并不完全符合我們對極端主義暴力的現有理解。因此,盡管敵視女性的厭女主義并非新鮮事物,但其與極端主義事件的相互作用正變得愈發尖銳。
2023 年 11 月 15 日,法國佩薩克,波爾多蒙田大學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討論包括性暴力在內的不當行為指控。墻上畫著“來學習,不來受攻擊”的標語,一名學生的影子映入眼簾。
針對這一問題,在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政策建議值得深思。一方面,反恐從業者應充分認識并承認參與“男性主義圈”所帶來的極端主義風險。這包括建立基于證據的早期預警系統、風險評估框架以及針對性的宣傳活動,以幫助識別那些可能實施暴力行為的個體。與此同時,預防/反暴力極端主義的康復與重新融入計劃,必須適應厭女極端主義的特定意識形態和心理動態。
然而,這應被視為最后的干預手段。相反,更應在更早的階段采取行動。在此過程中,社交媒體在激進化過程中的作用應被重點強調。以TikTok為例,新賬號在注冊后的五天內,其“為你推薦”頁面上出現的厭女內容水平增長了四倍。這些算法推薦的回音室不僅反映現有興趣,更主動塑造意識形態暴露并加速基于怨恨的極端化。盡管TikTok的算法在推薦個性化內容(包括有害和極端主義內容)方面效率顯著,但其屬于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其中多個平臺共同助長此類內容的傳播。
鑒于其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科技公司不僅應對有害的個體內容負責,還應對平臺結構中激勵極化及有害互動的特征負責。監管努力應轉向算法透明度與改革,旨在重構數字生態系統以優先保障用戶福祉。相關努力已然展開,歐洲目前正通過《數字服務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引領這一進程。此外,英國和美國平行推進的改革努力也表明,平臺正朝著重新設計以保護用戶福祉的方向轉變,尤其關注青少年群體。然而,仍存在顯著缺口,有害和危險內容仍廣泛可供用戶訪問。
短期內,盡管基于年齡的社交媒體禁令(如澳大利亞即將實施的16歲以下用戶限制)可作為臨時措施,但并非萬能解決方案。此類限制可能迫使脆弱的青少年轉向更隱蔽、監管不足的在線空間,同時切斷他們與數字平臺所能促進的積極社會聯系。相反,應優先推進全面的數字素養計劃,培養用戶對媒體的批判性參與能力、抵御極端主義敘事的韌性,以及對在線激進化動態的認知。
關鍵在于,“男性主義圈子”(manosphere)的吸引力無法僅通過技術或監管措施解決。其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更廣泛的男性脆弱感,這種脆弱感由身份、權力和歸屬感等社會文化焦慮所驅動。為解決這些根源,政府和民間社會必須投資于教育和社區為基礎的倡議,挑戰有害的性別規范,并推廣更健康、更包容的男性氣質模式。若缺乏同時涵蓋技術和社會文化維度的全面干預,敵視女性的極端思想將繼續驅動暴力行為。
作者
詹姆斯·帕特森,洛伊研究所跨國挑戰項目研究員。
我們是誰
我們的世界不止有一種聲音 | 獨立·多元·深度
日新說深耕國際議題,秉持普世價值與人文精神,致力于多元視角講述與思考我們的世界。
歡迎關注我們其他平臺賬號(騰訊新聞、微博、頭條、B站、百度、小宇宙):日新說Copernicium
每日更新,敬請期待,若想投稿或加入讀者社群請添加小編微信:rixinshuo114
日新說Copernicium
我們的世界不止有一種聲音 | 聚焦全球局勢與公民議題,多元觀點深度解讀
1053篇原創內容
日新說2號
第二個日新說賬號,獨立更新 | 國際局勢與民間議題
305篇原創內容
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日新說觀點,觀點不合,歡迎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