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作為膽胰疾病診療的重要手段,因患者常伴有多種合并癥、急危重癥比例較高,圍術期麻醉風險較高。2025年發布的《ERCP麻醉管理專家共識》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麻醉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制定,為ERCP麻醉管理提供了系統規范的指導。以下是該共識中麻醉方面的重點內容。
01
術前評估和準備
1.術前評估:需對所有接受ERCP診療的患者進行病史采集和麻醉相關體格檢查,評估患者有無增加鎮靜和鎮痛藥物敏感性的情況,如高齡、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等。同時,進行細致的氣道評估以識別困難氣道,ASA分級較高的患者圍術期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明顯增加,且無論ASA分級如何,治療性ERCP引發不良事件的風險均較高。建議在門診或床旁對患者進行詳細術前評估(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Ⅳ)。
2.特殊術前檢查:術前實驗室檢查與外科手術基本類似,血小板低于20×10?/L是ERCP診療的禁忌證。對于病情復雜、合并癥較多的患者,建議術前完善特殊實驗室檢查、心臟功能檢查和專科評估(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Ⅳ)。
3.術前藥物調整:擬行ERCP的患者其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治療存在個體差異,診斷性ERCP和膽道支架植入為低出血風險操作,膽道和/或胰管括約肌切開為高出血風險操作。高出血風險的治療性ERCP最好推遲至心血管事件后6個月進行。建議對正在進行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術前請專科會診指導藥物調整(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Ⅲ)。
4.術前禁食、禁水:接受麻醉的患者應遵循術前禁食、禁水指導,如禁清水2小時、含乳飲品6小時和普食8小時。對于急診、胃排空障礙或高誤吸風險患者,需考慮反流誤吸風險,必要時行超聲檢查確定胃內容物情況,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禁食、禁水時間(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Ⅳ)。
5.預防性使用抗生素:ERCP前是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取決于患者有無操作相關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不能完全引流的肝門部膽道梗阻患者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推薦強度:B,證據等級:Ⅳ)。
02
術中麻醉管理
1.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選擇需考慮多種因素,目前ERCP通常采取監護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或全身麻醉,MAC應用更廣泛。建議美國胃腸內鏡學會(ASGE)Ⅰ~Ⅱ級患者采用MAC;Ⅲ~Ⅳ級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Ⅰ)。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適用于多種高風險患者,消化內鏡專用喉罩全身麻醉也有其優勢,但需注意相關并發癥。麻醉誘導常采用鎮靜藥物復合阿片類藥物,未配備完備麻醉廢氣排污系統時多選用全憑靜脈麻醉。ERCP診室內應備有相關麻醉藥物拮抗劑等。
<內鏡面罩>
2.術中監測
①循環監測:常規監測包括心電圖、無創動脈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SpO?)。特殊患者或行復雜ERCP操作時,可根據情況進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或其他血流動力學監測(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Ⅰ)。
②呼吸監測:需根據麻醉方式和操作需求進行相應呼吸系統監測,PETCO?監測應為深度鎮靜和全身麻醉下實施ERCP患者的常規監測(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Ⅰ)。
③鎮靜/麻醉深度監測:可采用臨床評估或基于腦電的麻醉深度監測技術(推薦強度:B,證據等級:Ⅱ)。
<Ramsay鎮靜評分>
3.術中并發癥的識別及處理
①低氧血癥:通氣不足和/或氣道梗阻是常見原因,使用鎮靜藥物前應預吸氧,術中輔助供氧并常規持續監測SpO?,必須備有相關氣道管理設備(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Ⅰ)。
②反流誤吸:術前需評估風險,發生時應立即采取頭低腳高位,退出消化內鏡并進行呼吸道吸引,必要時實施快速氣管插管等(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Ⅱ)。
③嚴重低血壓:全身麻醉下誘導期低血壓較常見,容量不足患者應術前預防性補液,術中可能發生大出血的患者應開放粗大靜脈通路或建立中心靜脈通道,行有創動脈壓監測,并根據循環變化及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Ⅰ)。
④其他心血管事件:ERCP操作中可能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需加強監護,保證氧供,及時對癥治療(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Ⅱ)。
⑤與患者躁動有關的并發癥:麻醉全程應使用約束裝置將患者安全固定(推薦強度:B,證據等級:Ⅳ)。
03
術后處理
1.麻醉后恢復室(PACU)配置:實施ERCP的醫療單元應設有條件完善的PACU(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Ⅳ)。所有ERCP患者術后均應轉入PACU監測至少30分鐘,門診患者通常監測2~6小時。PACU護士應定期記錄相關指標,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應用拮抗劑的患者應觀察至少2小時(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Ⅱ)。
2.ERCP術后疼痛:常見原因包括創面形成、腹腔積氣等,二氧化碳充氣可減少術后疼痛發生,需警惕術后胰腺炎(推薦強度:B,證據等級:Ⅱ)。
3.ERCP術后惡心嘔吐:多與胃腸脹氣及麻醉藥物有關,嚴重時需懷疑急性胰腺炎(推薦強度:B,證據等級:Ⅲ)。
4.離開PACU標準:患者通氣、氧合和血流動力學指標正常,意識清楚或恢復到基礎水平,改良Aldrete評分≥9時可離開PACU,危重患者應送重癥監護室(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Ⅲ)。
5.術后并發癥觀察:術后第一個24小時是并發癥高發階段,術后3小時及次日清晨應化驗相關指標,之后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延長觀察期(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Ⅱ)。
04
特殊患者ERCP麻醉管理
1.老年患者:術前需對各系統全面評估,尤其關注心肺功能和認知功能;術中選擇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藥物,一般情況差無法耐受靜脈麻醉的急診患者建議采用局麻;術后需重點關注呼吸循環不良事件及吸入性肺炎(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分別為Ⅰ、Ⅲ、Ⅳ)。
2.小兒患者:行ERCP要嚴格掌握適應證,盡量減少放射暴露和損傷;首選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尤其是12歲以下小兒(推薦強度:A,證據等級:Ⅳ)。
3.肥胖和/或OSAS患者:術前常規行相關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有呼吸系統合并癥需行血氣分析并加強呼吸訓練;術中使用蘇醒快和對心肺功能影響小的藥物,避免呼吸抑制和氣道梗阻;術后早期應保持半臥位或坐立位(推薦強度:A、A、B,證據等級分別為Ⅱ、Ⅱ、Ⅲ)。
4.急診患者:術前應行詳盡評估并給予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術中宜采用滴定方式給藥,減少對呼吸和循環功能的抑制;術后關注膽道梗阻解除情況及相關并發癥(推薦強度:A、B、B,證據等級均為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