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消息,“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行難。”劉麗(化名)說道,“其實官司打贏好幾年了,但是錢一直都執行不回來。”
她告訴九派新聞,自己2018年在廣東珠海市香洲區泰禾中央廣場購買一套價值160余萬元的房產,合同中寫道房產原計劃于2020年年底交房,但房子最終爛尾,無法如期交付。2022年,劉麗向法院起訴開發商。
珠海市香洲區法院判決,劉麗在泰禾中央廣場的購房合同、房貸合同同時解除,開發公司退還購房款、維修基金、劉麗已償還房貸本金、團購費等130余萬元,還需負責未清償的房貸本息。
劉麗稱,剛拿到判決結果時,自己非常開心。但現在3年時間過去,她仍然沒有收到開發商賠付的錢,“他們賬戶根本沒有錢”。唯一讓她感到壓力減輕的,是她不用再還銀行的貸款。
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 、北京法學會不動產法研究會理事王玉臣告訴九派新聞,此類案件中,如果開發商破產,執行難度會增大。若開發商已資不抵債,業主的房款需通過破產流程受償。購房者雖然在破產清償中具有一定的優先受償權,但實踐中受償率并不太理想。
“如果業主選擇了解除合同,在起訴時一定要注意做財產保全。如果當地的相關部門比較積極,可以嘗試協調多方主體,充分利用政府‘保交樓’政策,推動開發商盤活資產。”王玉臣稱。
其還指出,對于其他業主來說,此案具備一定參考意義,但是需要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參考意義相對有限。因為不同的案件、項目和所在地方,很難完全復制。而且,在實現的路徑上也存在一系列現實的困難。因此,“通常在代理此類案件的時候,解除合同退房只是兜底方案。若項目有復工希望,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否則還是比較建議以推動復工交房為主要目標。若開發商的資金狀況極差,退房有可能會導致錢房兩空。”
以下是劉麗的講述。
圖為爛尾樓 網絡圖
【1】夢想在海邊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我是2018年買的這套房子,買的時候房子還在修建,是一個68平方米左右的loft,而且當時還說買一層送一層。買這套房子,購房款一共是160余萬元,另外還交了所謂的“團購費”5萬元,這筆錢是中介收的。
我工作在北京,在北方看見海的機會比較少,北京的房價對我來說遠超預算,根本買不起,當時就是夢想在海邊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買房時,開發商把售樓處設在珠海當地一個特別高大上的寫字樓里,營造出一種很高大上的感覺。它的價格相對來說也確實便宜,相比于周邊當時三四萬一平方米的價格,它才賣兩萬八。還買一層送一層,相當于有130平方米左右,還帶精裝修。
購房時,合同上寫得很清楚,會在2020年12月31日前交房,如果沒有按時交房,會賠付給業主一定的違約金,比例好像是萬分之三。但那會兒還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繁榮的時期,也根本想不到會爛尾。
2019年5月的一天,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有不好的消息傳來。當我坐飛機到珠海,直奔售樓處,售樓處已經沒什么人,我買房時聯系的銷售都離職了。我感覺到不對勁,后來開始維權。
【2】拿到判決結果后很開心
剛開始,我挺無助的,只能從網上大量地查資料。我不認識其他的業主,不知道該怎么辦,第一步能想到的,就是去找律師,但是律師說我的合同上簽的交房日期還沒有到期,如果直接去訴訟,有可能會被駁回,所以這條路暫時擱淺了。
之后沒多久,我聯系到了幾位業主,大家聚在一起,才發現這條路走起來非常艱難。當時在網上一查,這個開發商在全國有很多項目都爛尾,有一些在我們這之前甚至就開始爛尾。那段時間我買的那棟房子外立面基本修好了,但是里面沒法裝修。大概整個片區有一半是我這種情況,還有一半是在外面搭了架子,還沒修完,就停工了。
珠海這邊的開發商找不到人后,他們派了深圳分公司的人來和我們對接。我記得當時他們的說法讓我很生氣,我當時的心態就是,爛尾歸爛尾,不管我的錢能否追回來,我都一定要去起訴,去法院維護我的正當權益。
我們幾個業主找了同一家律所,2022年4月我們走上法庭,和開發商正式對簿公堂。被告席只有開發商的代理律師出庭,他們的人始終沒有露面給我們業主一個說法,或者是道歉。還有一個細節是,他們請的律師都換了好幾次,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好像連律師費都要出不起了。
我們這個案子,一審就直接宣判了,判決結果就是退還全部的房款給業主,剩余的貸款也不用還了,我們這一批打官司的幾個業主都是一樣的結果。拿到這個結果的時候,我特別開心,也有一些意外,非常感謝我的律師,也感謝法官,他們都很正義。
【3】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在嘗試要回錢
按照判決結果,被告應該在判決發生效力之日起10日內,向原告支付并退還相關的費用。這個判決從2022年下來,一直到今天,已經過去3年了,我沒有收到過一分錢,其他幾個打官司的業主也是這樣。
我的律師也去查了開發商旗下的賬戶余額,他發現,余額幾乎全是0,沒有錢。看到這個結果,我很崩潰。
其實我是有預料的,因為我看到全國各地,這個開發商的項目很多都爛尾。這3年多,我幾乎每天都在嘗試要回我的錢。對方的律師我們也聯系不到,我們就只能找法院,法院給我們的答復是對方賬戶上沒有錢,查封不到資產。
雖然判決下來了,但是實際沒有收回錢,不過貸款我不用再繼續還了。當時我找銀行貸款了82萬,用的商業貸款,每個月月供也要好幾千,判決下來后,月供是不用還了。可以說,這是打完官司后我唯一減輕的壓力。
把首付款,還過的貸款和團購費等所有費用加一起,我差不多出了100多萬元。拿不到退款,這個經濟壓力對我來說特別特別大。有些同小區的業主情況比我還要困難,他們可能度過了比較辛苦的三年,有些也失去了工作,還要供爛尾樓的房貸。他們的壓力比我更大,甚至可能都沒有錢請律師來幫自己打官司。
對于和我有類似遭遇的人,我的建議是這種資不抵債的爛尾樓,如果項目被納入保交樓項目,還是以收樓為主,這樣的話至少可以得到房子。如果打官司,開發商賬上沒有錢的話,可能就會錢房兩空。國家確實在幫助老百姓把爛尾樓盤活,讓人能住進去。我現在只能等著,盼望哪天房地產市場變好,房子賣出去,開發商有錢了,再把購房款退給我。
有些業主收到律師的建議后就放棄打官司了,等待交樓。我也不后悔我的決策,因為我當時的貸款壓力確實是比較大。
這雖然不是我購入的第一套房產,但是是我購入的第一套期房。回想起購房時,我以為馬上要實現擁有海邊一套房的夢想,現在真的是特別失望,這個夢想也徹底地幻滅了。未來,我可能“打死”也不會買期房,送給我都不敢要。
延伸閱讀
單套2億起的上海豪宅拖了17年終于開盤:風格難評 像巨大灰"盒子"
上海寧國府邸 圖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動態驗資5000萬元才能看房、單套總價2億元起,遠離上海市區。
綠化掩映中,依稀能看見幾個巨大的灰色“盒子”,被鑿出了大小不一、間距不等的長方形。“盒子”們看上去相互連接,僅從外觀判斷,很難與住宅聯系起來,不少參觀過的人都覺得“風格難以接受”。
房子外觀像巨大的灰色“盒子”
更令人費解的是,它已經建了17年。
這個名為寧國府邸的近郊項目,為何賣出了市中心獨棟別墅的價格?這17年里發生了什么?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長寧區這個神秘項目一探究竟。
01
從地價3.28億元到一棟別墅2億元
從上海市中心一路向西,過了古北路之后,虹橋路兩側分布著眾多高端住宅。在張愛玲筆下,虹橋路是上世紀40年代上海花園磚墻與寂靜莊園的聚集地。
項目所在的三角形地塊,東靠青溪路,與西郊賓館綠地相鄰;北接可樂路,與頂流別墅檀宮相鄰;西南面,隔一條名為野奴涇的小河,便與兩大高端別墅區西郊錦園、西郊田園相望。
站在檀宮南側的圍墻外,便可以看到寧國府邸,灰白色石磚的外墻把工地內部遮擋得嚴嚴實實。
灰白色石磚的外墻把工地內部遮擋得嚴嚴實實
圍墻外的施工銘牌寫明了工程類別:民用住宅,建設單位為上海百仕達西郊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仕達)。
圍墻外的施工銘牌寫明了工程類別
從公示的總平面布置圖來看,11棟中空建筑主體首尾相接,沿著三角形地塊串成了一條水滴形“項鏈”。項目內部,一條主干道從可樂東路通向青溪路。
11棟中空建筑主體首尾相接,沿著三角形地塊串成了一條水滴形“項鏈”
“按風貌別墅模式銷售,不是集中搖號開盤。售樓處要驗資5000萬元,然后可以提供一房一價表電子版,預計單棟總價2億元起。”置業顧問張小姐(化名)在電話中對每經記者說。
對于時隔17年才進行銷售,是否存在商改住等土地性質方面的“硬傷”,張小姐表示:“是從公開市場拿的住宅用地,沒有任何問題。”
據天眼查,百仕達確實通過掛牌出讓方式,以3.28億元購入了長寧區新涇鎮240街坊地塊土地使用權,合同簽訂日期為2008年12月4日。
據天眼查,百仕達確實通過掛牌出讓方式,以3.28億元購入了長寧區新涇鎮240街坊地塊土地使用權
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公告(滬告字2008第015號)顯示,240街坊地塊總面積1.36公頃,容積率不大于1.0,建筑密度不大于35%。
同時,公告列明:“土地用途涉及住宅的,執行國辦發〔2006〕37號文件。”
注:根據國辦發〔2006〕37號文件,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
“拿地時有限制條件,就是70/90面積要求,1.0的容積率按照這個標準是造不出來的。”一位知情人士通過電話向每經記者透露,“請了普利茲克獎得主大衛·奇普菲爾德操刀設計。根據規劃,有幾套是按照整棟銷售的標準,其余是一棟房子多個不動產權證”。
開發商的原計劃是,小區規模不大,通過內部認購就能全部銷售完畢。據上述人士透露,這個項目沒有銷售壓力,重啟是因為2024年底相關部門對這塊地進行了規則調整,隨后項目重新開啟。但由于施工周期已長達10年,管道、電線等都要重新鋪設。
對于這一點,天眼查相關信息也可佐證。
2024年10月開始,百仕達頻繁新增行政許可,涉及長寧區住房保障管理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場監督局等,房屋建設和銷售節奏明顯加快。2025年1月,公司獲得“長寧區240街坊更新項目(暫名)的《開工放樣復驗審批(房屋建筑)》的核發”。
02
太難建,還是不賺錢?
“未來開發完成后,售價預計為45000元~50000元/平方米(獨棟別墅)。”這是2008年土拍之前,市場對于240街坊地塊產品的預測。
長寧區是上海別墅發展比較早的地區,特別是在浦東開發之前,上海西郊一直是高級住宅的聚集地,后期也是外銷別墅的集中地。
但地塊當年成交價僅3.28億元,時隔17年,單價已經達到了20萬元/平方米,而由于11棟樓的主力戶型為1000~1100平方米,總貨值輕松超過20億元。
問題來了,為何17年前不進行開發?究竟是“容積率≤1、70/90指標、建筑密度低于35%”帶來了開發難度,還是利潤太低不想開發?
每經記者在工作時間數次撥打百仕達總機,亮明身份后經前臺轉接卻始終無人接聽。
從業26年的項目經理江先生告訴每經記者:“其實難點并不在于拿出建造方案,而是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賺錢。”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1.36萬平方米、建筑密度低于35%的情況下,建筑投影面積不能超過4760平方米,再加上容積率的限制,因此大約是3層樓。疊加70/90規定,要么規劃小面積的聯排別墅,要么建造以90平方米以下戶型為主的多層樓房,但這樣的產品在西郊很難有市場。”
每經記者注意到,與寧國府邸一河之隔,2005年建成的野奴涇小區,占地面積與該地塊非常類似,該小區就以4~5層的住宅樓為主,5幢建筑共11個樓棟單元,貝殼找房顯示掛牌均價約6.7萬元/平方米。
而寧國府邸請來的設計師,是大衛·奇普菲爾德,根據每經記者獲取到的產品宣傳冊,“項目在視覺上構建獨立審美,外墻采用質地粗獷的磚石砌筑,但最終的立面效果極為精致;立面上深深退進的洞口外包表面光滑的石材??”
產品宣傳冊截圖
不過,就連銷售人員也認為,這樣的設計審美“很小眾”。不僅如此,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中介和分銷曬過參觀視頻,總有人留言“風格難以接受”。
有網友評論說:“我超好奇設計師怎樣說服開發商蓋這樣一個玩兒一樣的房子。”
即便如此,還是有中介認為它能和21萬元/平方米的翠湖六期“掰手腕”。
但一位資深市場分析師向每經記者表示:
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