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消息,海外權威咨詢機構SMG Consulting近日發布了《全球eVTOL廠商先進空中交通現實指數》,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在全球31家主流eVTOL整機廠商中,選擇復合翼構型的占比近42%,為所有eVTOL構型中占比最高,傾轉旋翼構型以35%占比緊隨其后。
全球范圍內eVTOL研制與開發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截止目前有超過430家設計機構推出了1000余個eVTOL概念產品,這些產品基于運行模式、整機構型、動力能源、設計載荷、應用場景等不同維度,可分成各種不同類別。在整機構型上,目前主要為多旋翼、復合翼、傾轉旋翼和傾轉涵道四種構型,不同構型在飛行性能、經濟性、適航審定難度和商業化落地上各有優劣。
目前全球主流eVTOL廠商中,國外的Beta,EVE,Ascendance,HONDA及國內的峰飛、御風未來、沃蘭特等廠商均選擇了復合翼技術路線;JOBY,Archer,Wisk,Vertical及國內的沃飛長空、時的科技等選擇傾轉旋翼;億航、Volocopter等選擇了多旋翼路徑。各家不同技術路徑選擇的背后是不同主機廠對eVTOL性能、經濟性、適航審定與商業化落地的多重考量,SMG Consulting發布的這一數據凸顯了復合翼方案正獲得更多廠商青睞。
復合翼和傾轉旋翼在原理上都是通過改變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實現垂直起降和向前飛行的轉換。區別在于,復合翼的垂起動力系統和巡航推進系統分離,通過推力合成的方式實現推力矢量,起降階段依賴垂起槳產生升力,平飛階段依靠推進槳和固定翼,兩套系統獨立運行。而傾轉旋翼則通過機械方式實現推力矢量,垂起和巡航共用槳葉,槳葉附近需要變槳距和傾轉機構。
目前,這兩種構型在航時航程、穩定性、成本及未來適用場景上相對其他構型有更好的平衡,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主機廠的主流選擇。復合翼相較于傾轉旋翼,在結構、控制、維護等方面相對簡單,更適合高頻次、常態化運行,且在成本和適航認證周期上具有優勢;而傾轉旋翼相較于復合翼,雖在槳葉附近的結構相對復雜,但在經濟速度、極速和氣動阻力上具有優勢。
盡管復合翼在現階段選擇上略占上風,傾轉旋翼依然受到超過三分之一主流廠商的支持,這表明eVTOL領域的技術探索呈現多元化特征。不同的技術路徑,也有利于不同的關鍵技術突破,避免因技術路線單一而導致未來場景落地上受限。隨著未來電池能量密度、材料等的持續進步,不同構型的性能邊界有望逐漸打破。(靜靜)
本文來自網易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