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理解,歷史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社會過去的活動和事件,既然記載就要通過文字媒介。那么,歷史應該是文字產生后才有的。
廣義理解,過去的一切人和事都是歷史,就算沒有文字記載,它也是確切存在的,可能通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千古傳誦,可能通過考古文物、銘文、C14斷代、基因測定等技術為我們揭開古老中國的神秘面紗。
從我國大地上有人類開始到公元前21世紀,從元謀人到夏朝建立, 60萬年的漫長光陰稱為原始社會,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初步進入青銅時代,給我們留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伏羲女媧兄妹變夫妻繁衍后代等種種人類起源的猜想。
也留下三皇五帝,黃帝大戰蚩尤,黃帝與炎帝先交戰再融合,事實上,這是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的通婚,因此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女媧和伏羲
一、大禹其人
黃帝的曾孫即堯帝,就是黃帝龐大部落聯盟的首領,他開創了禪讓制的美德,將首領之位讓給舜,舜帝時期,禹負責治水。
禹是舜帝時期權力和能力都相當卓越的一位大臣,負責過治水,也負責打仗,三苗就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大禹絕對是舜帝時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他還負責治理部落聯盟,他邀請契(契就是后來商族的始祖)擔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后來周族的始祖)擔任農官,伯益(后來秦國、趙國的祖先)擔任掌管山林鳥獸的虞官,伯益還輔佐大禹治水10年。
如此看來,夏、商、周,以及后來秦、趙的老祖宗們,在大禹的時候,是關系融洽的同僚,也都是親戚或同族。
大禹生前曾指定接班人為伯益,后來,禹在東巡的時候死在會稽,伯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大禹守孝3年期滿后才能真正即位,這個過渡期有點長,以至于禹的兒子啟已經籠絡、培植了足夠的勢力。
大大小小的部落首領們認為,伯益雖然治水也挺有功,雖然還會馴服鳥獸,但還不夠,他們轉而擁護大禹的兒子啟,在此之前啟有什么功績倒是無跡可查,也許他們認為大禹如此大的功績都被伯益繼承上不合理吧。
在《史記·夏本紀》對此有簡短的描述:“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伯益也很識時務,知道自己無法與啟為代表的勢力集團相抗衡,趕緊辭讓帝王之位遠離王城隱居去了。
這里我們先不要拘泥于什么時候才有帝王,什么時候才有王城,現在不少考古資料認為更早出現的陶寺遺址、石家河遺址也有王城。
二、大禹的王位是怎么到了啟的手中?
關于啟奪取王位的歷史事件,古書上還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伯益篡奪了禹的職位,啟又殺伯益奪回了領袖的職位,這就是《竹書紀年》所說的:“益干啟位,啟殺之。”
到底大禹的王位是怎么到了啟的手中?歷史無言,歷史也太多言,《史記》和《竹書紀年》說法完全不同,不管怎樣,自禹到啟,開始家天下,這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
從“禪讓”到“世襲”,夏朝首位國君啟經歷了怎樣的殘酷爭斗?
從“世選”“禪讓”到“世襲”“繼承”,其他部落肯定不服,這等于是剝奪了他們競選首領的機會,當然會奮起反抗。夏朝同姓邦國有扈氏(傳說在今陜西戶縣一帶)起兵反抗,啟親率大軍進行討伐。啟與有扈氏戰于甘,并發表檄文,意思是自己承天命討伐叛逆,有扈氏戰敗而被“剿絕”。
能文斗就不武斗,實在不行就得打,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經過激烈斗爭,夏啟進一步坐牢了王位,為了能讓王位世襲,他又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輿論導向,這得借力于神,借力于天了。
啟在陽翟(今河南禹州)為天帝諸神修筑了一個巨大的神壇,稱為鈞臺,那個時候誰能祭天祭神,說明他就是天下共主了,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與禹,主要的交接就是祭祀權力,啟不管是怎么即位的,他也繼承了這種權力。
天圓地方,他們用玉璧、玉琮等禮器禮天禮地,將天人地連接起來的人就是王,“王”字的三橫,分別代表天、人、地,中間一豎,代表天子、王者將其貫通。
啟就像當初他的父親大禹那樣,也在陽翟召開萬國會議,他主持隆重的祭天禮地儀式,代表上天統治各方國,從此他是天下共主,是天子,他的職位以后由自己的嫡系后代承襲,也就是說,他第一次確立了“王位世襲”的制度,這是夏王朝建立的標志。
三、夏啟的歷史功績
大凡開國君王都是賢明能干,且有鐵血手腕的,啟平定了以有扈氏為代表的眾多反叛勢力,以武力征服或震懾了諸多方國,讓他們承認了自己“天下共主” 的“天子”身份。
啟站穩腳跟后,劃天下為“九州”,派遣稱為“九牧”的九個官員去進行治理。“九牧”已不同于過去的部落首領,而是貫徹夏王朝的意志、統治一方人民的地方長官。
當然,關于“九州”是誰劃分的,有人說是大禹,還有人說是堯帝,還有人說直到漢朝才真正有了九州的概念,這里我們依然不鉆牛角尖,不妨理解為天下初定,啟劃分了幾個行政區。
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治,夏又設置了軍隊,創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刑法——《禹刑》,后來監獄、貢賦也漸漸出現了,這一切都表明,夏朝已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我國的奴隸制國家在夏形成了。
禹、啟之于夏朝,就像商湯之于商朝,周文王、周武王之于周朝……趙匡胤、趙匡義之于宋朝,為了建立一個新王朝,他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他們劃分行政區,籌建軍隊,建立健全法律、賦稅、教育……等等,一個王朝的奠基者,靠一個人一代人是不夠的。
我們也可以把禹看成是自黃帝起到夏朝建立這近1000年歷史時空的連接者,他在位的45年,為夏王朝的建立做了充分的鋪墊,啟在位29年,穩固王朝的同時,逐步健全各項制度建設,將中國從原始社會帶入了新的階段,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啟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建立了奴隸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我們是炎黃子孫,因此我們常常銘記炎帝、皇帝的功績。
我們是華夏兒女,而華夏奠基人禹和啟的歷史貢獻,我們需要跳出神話,用歷史的眼光回望、瞻仰。
參考資料:《尚書》《禹貢》《竹書紀年》《史記》《正說先秦》,圖片和部分文字參考了網頁,如有侵權,告知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