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需要學會斷-舍-離,因為生活越簡單其實越幸福,學會斷-舍-離是創造簡單生活的必要條件。它能讓居家環境更加整潔有序,心情更加舒暢。其實,在親子教育中,也需要父母學會“斷-舍-離”,合理的運用這些方法,能讓親子關系更加健康發展。
一,斷
斷,就是果斷給孩子做減法,給孩子創造自由健康的環境,當孩子初降人世,我們都曾懷有孩子一生健康快樂就好這樣的初心!然而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卻在慢慢的迷失本心,要求孩子考試得第一名,希望孩子多才多藝,恨不得把他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里面,凱凱的媽媽每天都會額外的布置作業給孩子,孩子偷懶就加一份卷子,錯題太多了也要加卷子,做的不認真仔細還要加卷子,一個寒假下來。孩子做376張卷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期盼本身沒錯,但是作為父母也要把握好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分寸,千萬不要成為壓垮孩子防線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都固執地以為,父母的嚴格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只有付出才能有更好的未來,然而卻忘記了,孩子那小小肩膀能不能擔起這一切。確實,當下殘酷的教育環境讓諸多家長和孩子都深陷于壓力之中,但作為父母要適當給孩子做減法,從而讓孩子能夠甩開包袱,輕松上陣。
二,舍
舍,就是舍棄重負,給孩子適當自由,“趕緊寫作業”、“快點吃飯”、“快去睡覺”,這些話已經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在不斷的催促過程中,孩子只會更加煩躁和焦慮,最后心生抗拒,抗拒父母的一切指令,比如說不想這樣,不想那樣。如果孩子厭學父母要么苦口婆心勸說,要么暴力打罵,強制逼迫孩子去學校,看看這位父親是怎么做的。當他聽到14歲的兒子不想去學校的時候,他首先表示理解,然后請了假,花了50多天帶著兒子去旅游,游走中國往返路程近1萬公里。旅游途中孩子有了很大變化,他開始想念家人,對學習也重拾了興趣,希望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這位父親說,不能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要學會尊重孩子意愿,但也要做好引導。這個孩子說,他知道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學歷,
家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有能耐的人,雖然學習很苦,但也要逼著自己努力。
孩子是幸福的,他有一個好父親。他的父親不是高高在上,能和他平等交流,愿意去傾聽他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允許他找到自己的生命微光。
三,離
脫離執念,放手讓孩子快樂成長,以前看到過一部動畫短片《臍帶》,發人深省。剛出生的孩子因為太瘦弱,媽媽沒舍得剪斷臍帶,時間長了,這根臍帶就再也剪不斷了。孩子學著走路,想要觸摸外面的世界,媽媽害怕孩子受傷,連忙用臍帶把兒子拉回身邊。孩子上學了,小伙伴們都嘲笑和欺負他,媽媽還是不愿意剪斷臍帶,直接給孩子辦理了休學,在家自己教育。孩子長大了,他沒有朋友,沒有工作,沒有戀人,也沒有孩子,只能和媽媽相依為命。后來媽媽漸漸老了,終有一天離開了孩子,一事無成的兒子驚慌失措,他不知道怎么面對以后的日子。雖然動畫情節有點荒誕,但發人深省,然而現實生活中,舍不得放手的父母比比皆是。害怕孩子遇到危險,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固執得把孩子留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就像動畫中的媽媽一樣。可是,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當你離開了,單獨留下從未經歷過風雨的孩子時,他又該何去何從?
尹建莉教授指出:“只要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范圍內,父母基本上可以讓孩子去做一切他愿意做的事。這樣做更有助于孩子成長,生命中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就越健康?!狈粗?,父母越是不肯放手,不認可孩子,那孩子只會變得越來
越糟糕。
卸下孩子的重負,讓他們自己尋找未來的方向,這就是“斷”;舍去雜念,讓孩子自然地成長,這就是“舍”;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風雨中磨煉自己,這就是“離”。
學會“斷-舍-離”, 處理好親子關系,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我是晨晨媽,一個專注于孩子培養的90后寶媽,堅持每天分享育兒經驗,如果你也有育兒方面的問題,請在評論區發表留言和大家探討分享,喜歡我的作品可以點贊轉發,祝你生活愉快,謝謝!下期講講,白巖松:情商遠比智商更重要,幾句話輕松培養孩子情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