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今天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最高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發表了重磅級的講話。
講話的全文各大官媒早就已經發布了,里面有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和大家展開討論一下。
“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
為什么我會在意這句話?
因為我個人一直有一個想法,以明朝為分界線,中國之所以落后西方,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文明、更熱愛和平。
有些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這個想法很奇怪。
文明不是應該戰勝野蠻嗎?
怎么反而變成落后的原因了?
這不是在瞎扯嗎?
還真不一定。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這兩件事都是我們在教科書里學過的,但大多數老師在教的時候,不會把它們放在一起橫向對比。
如果讓你憑直覺判斷:
這兩件事誰先誰后?
雙方航海用的船,誰家的更先進?
答案是,鄭和下西洋 (首次航行時間為1405年) 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 要早了將近一個世紀,而且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要遠勝于西方。
根據《明史·鄭和傳》的記載,鄭和下西洋時 (1405年-1433年) ,其乘坐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預計排水量可以達到1000噸,《明史·兵志》更是有這樣的表述:“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而哥倫布大航海時 (1492年-1502年) ,單艘船只排水量不過300噸,哥倫布旗艦的長度甚至還比不過鄭和寶船的寬度。
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給予了鄭和下西洋以極高的評價,不僅認為《鄭和航海圖》的精確性很高,還大力吹捧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是遙遙領先于世界的,但從那之后似乎一夜之間就跌入谷底了?!?/blockquote>(注:科學和技術其實是兩個概念)
那么問題來了:
為什么后來中國的航海技術落后西方那么多,還在近代被列強用炮艦轟開了大門?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是虧本的買賣,而大航海卻給歐洲帶來了暴利。
虧本的買賣是無法長期繼續下去的,而大航海帶來的的暴利卻極大的促進了歐洲航海技術的發展和列強的殖民欲望。
先說中國這邊。
在鄭和的七次航行中,一路遠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其中途徑的國家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等。
如此興師動眾是為了干嘛?
官方說法里是為了宣揚大明威德,野史里說是為了去尋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其他的說法還包括防范帖木兒帝國啊、獲取海外朝貢啊甚至是鄭和個人的宗教目的等等,反正 (下西洋的原因) 眾說紛紜。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期間,沒有主動對沿途的那些小國進行侵略 (反擊是有的,最激烈的一次沖突就是在遭到錫蘭國的泰米爾人攻擊后,把人家的國王帶回北京軟禁了 )。
從朱元璋創立明朝開始,就給明朝的外交理念定下了基調——對周邊國家采“不侵占”的態度,還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
這種理念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
鄭和下西洋期間,鼎盛時期有船隊200艘以上,最多可容納2.7萬多名官兵,而且裝備精良。
在軍事力量上,遠勝同時期的那些周邊小國。
鄭和到達這些國家之后,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收藩屬,讓那些小國認明王朝為大哥 (所以正史里說是為了“宣揚大明威德”倒是沒錯,至于有沒有順帶在找朱允炆就不知道了,我覺得這個可能也有) ;二是做生意,把當地的特產 (胡椒、蘇木等等) 運回中國來賣。
早期這些土特產的利潤很高,甚至可以高達20倍,但架不住貨物大量涌入國內,價格很快就下來了。
更麻煩的是,朝貢實在是太燒錢了。
明朝的朝貢體系,名義上是周邊小國向中央王朝稱臣納貢(還要寫表文表忠心),但實際上中央王朝為了顯示“大國威儀”,不僅要盛情接待朝貢人員,還要給出巨額的“回禮”。
也就是所謂的“厚往薄來”。
而且藩屬國來朝貢的時候,不僅要拿回禮,還要來“帶貨”。
他們會帶著大量在本國滯銷的貨物,拿到中國來賣,有的甚至是上了岸之后就在進京的途中一路走一路賣,賣不完的就讓明王朝高價吃下。
所以在那個年代,所謂的朝貢,本質上就是大哥 (明王朝) 在給小弟 (藩屬國) 發紅包。
有“紅包”可拿,藩屬國朝貢的積極性自然也非常高。
明王朝當然也知道這樣開支太大,所以早在朱元璋時代,就限制了各藩屬國的朝貢頻次 (根據關系的親疏遠近,有的是兩年一次,有的是三年一次,甚至更久) ,意思就是你們來得別太過勤快了。
但架不住人家臉皮厚。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有些國家“一歲常再貢、三貢。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為了朝貢,他們會想出各種理由,什么賀正旦、謝恩、賀登基、進香、告訃、請賜冠服、迎冊封、派遣留學生等等,反正就是想方設法找理由來拿紅包。
長此以往,藩屬國帶來的土特產大量堆積在明朝的倉庫,國庫的虧空也越來越嚴重。
后來外來的土特產,比如胡椒實在多的堆不下了,朝廷干脆就拿這些胡椒來抵抵官員的俸祿。
你說都發展到這個地步了,鄭和下西洋的官方貿易還會有利潤嗎?
這完全就是一個靠國家財政來支撐的虧本買賣。
而且胡椒抵工資這件事,還導致了朝廷上下各級官員的極大不滿(變相降薪),所以鄭和下西洋只維持了不到三十年(1405年-1433年),就戛然而止了。
再來看歐洲這邊。
1492年,哥倫布拿到了西班牙王室的“天使投資”,開啟了自己大航海的時代。
一同攜帶的,還有西班牙女王寫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
哥倫布此行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和中國以及印度發展貿易。
但哥倫布算錯了地球赤道的周長,而且是嚴重低估了 (哥倫布算出來的結果,只有赤道真實長度的1/8,誤差率達到87.5%) 。
但正是因為算錯了,才讓他拿到了這筆天使投資。
幾個月后,哥倫布先后發現了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
當時島上原住民的文明水平還停留在捕鳥、打漁、種木薯的階段。
但哥倫布誤以為自己到達了印度,并將當地土著稱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西班牙語中就是印度人的意思,后來將錯就錯成為了對美洲原住民的統稱。
1493年,西班牙在海地島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并于1502年發表官宣,稱海地島為自己殖民地。
由于海地島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甘蔗和咖啡這一類熱帶植物,再加上島上還發現了金礦,于是殖民者開始大肆抓捕印第安土著去挖金礦和開墾種植園。
而在南美大陸發現了更多的金礦和銀礦之后,西班牙人對美洲的掠奪變本加厲。
他們投入更多的武力去征服當地的土著,侵占印第安人生存的土地,然后奴役他們去開采黃金和白銀。
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光是黃金就有20萬公斤,白銀則有1860萬公斤 (這還只是上報本國政府的注冊數據) 。
在此期間,殖民的巨額收益促使西班牙大力發展航海技術,擴充本國的海軍規模,建成了一支擁有150多艘大型戰艦的海上艦隊。
這支海上艦隊一度成為了橫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的“無敵艦隊”
發現了沒?
殖民讓西班牙人獲得了巨額的利益;
而巨大的利益又吸引殖民者投入更多的金錢、資源去發展航海技術和海上艦隊;
而有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強大的艦隊,殖民和掠奪的效率就越高,能搶到的東西就越多。
這讓西班牙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只不過,這一切都建立印第安人的血淚之上。
哥倫布的發現和西班牙的殖民轟動了整個歐洲,之后各國爭相開啟了海外殖民之路。
英法等國加入后,還“開創性”地發展起了橫跨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三角貿易 (其中就包括對西非黑人的奴隸貿易) 。
而且因為利潤巨大,國王、貴族、富商、冒險家等紛紛加入進來,不僅擴大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還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只不過,資本主義的曙光,同時也是被殖民者的地獄。
從這里你就可以看出,歐洲的大航海和鄭和下西洋有著本質的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平共處的區域性秩序。
而歐洲的大海航時代,本質上就是一場對弱者的掠奪和奴役。
所以,你說明朝時的中國和歐洲列強,究竟誰的文明程度更高?究竟誰更熱愛和平?
毫無疑問。
中國是那個更文明、更熱愛和平的國家。
但是要構建明王朝主導的世界秩序,需要帶頭大哥 (中央王朝) 源源不斷地給小弟 (藩屬國) 輸血。
這是一筆虧本的買賣,也在客觀上導致大明王朝國庫虧空,下西洋難以為繼,甚至連鄭和時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也因為航?;顒拥耐V苟鴿u漸失傳了。
此后,一直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皇帝朱祐樘(在位時間1487年-1505年) 勵精圖治,實現了“弘治中興” (史學界也有人認為弘治中興被夸大了) ,又開始尋思下西洋了,并下詔命兵部去查《鄭和出使水程》的檔案。
但兵部尚書項忠派人查了三天都沒查。
據《殊域周咨錄》的記載,檔案是被車駕郎中劉大夏藏起來了。
劉大夏給出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么益處?舊檔案即使還在,也當銷毀,怎么還來追問?”
另據《客座贅語》的說法,為了徹底斷絕皇帝下西洋的念頭,劉大夏燒掉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而民間也因為產業的缺失,導致鄭和寶船的造船技術就此徹底失傳。
對比明朝之后中國和歐洲列強的發展軌跡,我有時候會忍不住假設:
如果當時的中國,像歐洲的那些殖民者那樣,對周邊小國進行掠奪和殖民,然后用掠奪獲得的收益來激勵航海和造船技術的發展……
那么,中國會不會也能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然后發展出世界一流的海軍?
中國會不會就能免于遭受近代史上的種種屈辱?
我覺得完全有可能。
只不過,中國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更加和平、更加文明的道路。
看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難以接受。
不是說,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往文明的方向發展的嗎?
為什么更加文明的國家,反而在競爭中落敗了?
其實在歷史的某個特定時段,文明被野蠻打敗,并不是個例。
看看中外歷史,斯巴達戰勝了雅典,羅馬征服了希臘,蒙古人的鐵蹄更是一路向西,讓整個歐洲瑟瑟發抖。
說到底,武力才是對自身安全的終極保障。
所以我非常贊同劉慈欣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strong>
但站在一個更長尺度來看,野蠻如果不能主動融入文明,或者被文明同化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 ,最終一定會被文明所替代。
就好像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所以,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終究是在滾滾向前。
只不過,有的國家/文明從此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進程中。
就好像古巴比倫王國,帶著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標簽,進入了博物館,進入了歷史的教科書。
慶幸的是,中華文明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在眾多革命先輩的流血、探索和犧牲下,在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不僅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走向了全面復興之路。
在這條艱難又曲折的復興道路上,我們再苦再累,也沒有主動侵略過別的國家。
我們也沒有選擇稱王稱霸,而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和平又偉大的構想。
中國還是那個中國,依舊熱愛和平、致力于維護和平。
只不過,在兜兜轉轉、歷經劫難之后,我們帶著前人的血淚和教訓,變得比過去更注重科技的發展,更具備長遠的眼光 (從對火星的探索就可以看出,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的) ,更在意人民的利益和命運所系,也更注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就像最高領導人在講話中說的,中國絕不會欺負、壓迫和奴役別的國家和人民,但同時:
“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干,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鑄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我們終將會以王者歸來的姿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世界和平與世界秩序的建設者、守護者。
我相信,這樣的未來,我們一定能實現!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