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畫】
王克舉,1956年8月生于青島。
1983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1989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助教進修班,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高級研修班。
曾任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F為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梧桐花開》 油畫
王克舉的工作室就在大地之上,他繪畫的現場包括現場的感受、現場的處理和現場的塑造都在作品中歷歷在目,這在當代中國油畫界是十分突出的。已經有許多畫家為了擺脫西方藝術影響的痕跡而走向自然,在寫生中捕捉生命的意義,但是王克舉這些年來堅持把創作的現場擺在田頭,堅持在現場完成每一件作品,使每一件作品擁有獨特的價值,由此他將寫生的方法上升為觀念的建樹,在思想觀念和語言建構的層面上進入了當代的領域。在這個意義上,王克舉的油畫,在成為中國油畫當代形態的重要構成的同時,也在為中國藝術的當代形態做出自己的貢獻;他的作品是一種生命存在的形態,也透溢著文化藝術觀念的時代精神。
——范迪安 (中國美協主席)
《一望無際的棉花地》 油畫
泉城是王克舉的福地,他曾在這里求學,畫盡了濟南的城鄉,在這里教書工作和潛心創作。他筆下的泉城不僅是流動的風景,也是生活之境。油畫濟南,帶著人生歲月驀然回首的感慨,帶著記憶和情感的溫度,泉城是當下的泉城,也是記憶中的泉城;泉城是所有人眼中的泉城,也是屬于畫家自己的泉城;有不可替代的記憶融進作品,有情感和氣息融入色彩,有歲月人生的積淀令一切不尋常的景觀有了尋常生活的氣息,令尋常意義上游人如織的名勝古跡有了不尋常的個人的色彩。
——潘魯生 (中國文聯副主席)
《蒼茫塞北》 油畫
無論克舉作品尺幅大小,作品中那種散點式的向外擴散的張力充滿了律動。我們沿著這種律動的走勢不僅可以與自然產生聯想,同樣,更會讓我們在自然關懷中萌生詩意的人文情懷。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共融下的獨特的創作方式,巧妙的把塞尚式對風景的在場實驗性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詩化冥想融為一體。這也是一種暗含中西文化交互的觀看方式,它既有在場體驗的實驗性,又具有轉承人文情感的方法。它不僅轉承著前人的觀照方法,同時還將東西方藝術對自然的不同觀看方式同時納入自我的感覺支配中,讓自然景象之中的在場成為現實感的即興抒懷。人融入作品,作品融入自然。
——顧黎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春來大別山》 油畫
王克舉的創作,人們常以新風景、意象、形式美、現場寫生而論,這確實是王克舉的基本要素。但從畫面語言的觀看中,其實王克舉恰恰以擺脫、突破原有的風格體系為目標。他既不是再現風景,也不是提煉、美化風景和情緒感情的主觀注入,而是轉化風景、再造風景。他介入現場的收獲是,創造了畫畫的氛圍、條件,而與現場是對話、回應、沖突關系。從1830年代開始,歐洲風景畫畫家的作品風格和理論闡釋,延續了很多年,對風景畫的討論是藝術史的主線之一。其實,天地的自然造化本是杰作,并不是風景畫家美化了這風景,他們只是大自然的追逐、謳歌者而已,當代藝術家早已并不限于這個目標了。景象、意象、心象之說,是傳統美學家的思維定式,形式美和形式主義藝術已被那些功成名就的藝術家畫了句號。
——李大鈞(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黃土溝壑 》 油畫
《西望李家山》 油畫
《夜幕灑落悄無聲》 油畫
《夜雨初晴 》 油畫
《大別山春意》 油畫
《春滿枝頭》
《寒春-沉寂的大地》 油畫
《金色的季節》 油畫
《蒙山春早》 油畫
《南國華滋》 油畫
《南屹垛-早春》 油畫
《大別山-雨后青山》 油畫
《金柿鬧秋》 油畫
責任編輯:張智煜
版權聲明:本文僅供學習分享與藝術研究,不作任何商用。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立即與我方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