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美團創始人王興
今天的北京陰雨連綿。
夏華夏和興哥約了一個會議,想探討一下公司無人車的發展問題。
十點半,夏華夏走進了興哥的辦公室。
興哥抬頭問道,無人配送車最近發展的怎么樣???
為什么選擇七維交互?
夏華夏回答道,我們團隊把整個無人配送車的場景想了一遍,最后我們出了一套終極方案和一套替補方案。
在我們制定方案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場景產生價值和公司估值是不一樣的,同時場景的選擇也直接決定了公司市場規模和商業模式。
以外賣為例,外賣有非常豐富的場景,同時因為它對速度要求是相對較低,又是載貨的,所以更容易讓自動駕駛的技術落地。
但它的價值是最大的,因為時效性和分散性導致了外賣對人力的需求更高,因此無人車替換起來市場也最大。
外賣無人配送的各個場景,我們分為開放道路和封閉道路,在此下面分為B端到C端,當然中間也有交叉,暫且是這么分的。
我們認為商場的場景產生的價值最大,一方面是因為90%的外賣訂單都是在大商場的餐館里出,另一方面是騎手時間的1/3都浪費在商場上,而且商場作為一個封閉場景,高精地圖比較容易得到,所以最先在商場搞。
那你們打算用哪種模式搞,Waymo還是Aurora?
夏華夏想了想說,目前市面上準確的說不止這兩種,還有第三種方案,一種是做全場景的Waymo模式,每年需要投入5億美金左右,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測試、運營車隊;
第二種是研發高性能仿真系統的Aurora模式,但難度不亞于打造一支測試車隊,每年需要投入1到2億美金。
第三種就是特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比如封閉港口,封閉高速公路,這種投入成本和技術要求相對較低。
我們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了第三條路徑,在特定應用場景下落地無人駕駛,具體來說,圍繞外賣無人配送車展開。
我聽說在B端,朝陽大悅城免費讓咱們測試,效果怎么樣?王興問道。
夏華夏思考了片刻,效果怎么說呢,商場的邏輯是通的,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有慕名前去看的,特別是一些家長為了開拓孩子的視野,成堆成堆的去。對外傳播效果是很好,就是要打通這個場景難度太大了。
交互場景太復雜了,小孩,卡丁車,情侶,特別是周末,人擠人,無人車完全走不動。
在所有的交互場景里,最難的是與電梯的交互(特別是人擠人時候,無人車被欺負了1個小時)。我們也和物業討論過改裝問題,或者和三菱等有梯控資質的企業一起改,或者給無人車加一個機器手,甚至想過再加一部電梯,專門為咱們無人車服務,但是商場物業并不是很積極。
怎么自動的,有效的上下電梯,我們需要聯合通信、系統公司,一起打造一套智能電梯的控制方案,但這個需要時間,需要5G技術。如果無人車可以自由地坐電梯(就相當于曹操的軍隊可以打水戰,天下統一就不遠了),我們瞬間就能打通很多的場景。
此外還有一個誤區,目前自動駕駛行業認為,落地順序是室內落地、園區落地,最后在公開道路落地。因為室外涉及各種復雜的障礙物,不同的交通標,各種復雜的交通狀況,所以公開道路最復雜,最難落地。但以我們這幾年的實踐經驗看,外賣行業獨樹一幟,商場是落地最難的場景。
王興想了想說,難度怎么大,我們要不要放棄這塊。我個人感覺也是認為目前階段,商場里的交互有可能是所有無人駕駛技術里最難的,特別是對于有時效性的外賣服務,難度更大。
組團挑戰七維交互
夏華夏想了想說,目前我們團隊是這么想的。商場這塊難度最大,但是競爭的企業也很多,我們可以成立一個開放平臺,把我們的場景和訂單外賣調度系統開放給他們,讓他們探索。
(無人車引擎圖)
未來如果要做到B端到C端完全通,肯定不是一輛車能完成的,需要小車和大車配合。至于最終具體是什么車型、什么技術水準的無人車,什么場景內送貨最合適,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
像Segway爬梯式的無人車,我們也可以根據場景針對性和新石器,毫末智行一起設計車型,我個人感覺產業鏈的力量是巨大的。
王興無意的說道,那再加2顆激光雷達效果會不會更好,現在我聽說是單線激光雷達,如果加到16線激光雷達,無人車是否可以更順暢。
夏華夏立馬回答,這個不是感知的問題,是交互的問題,雖然交互也和感知有關,但主要是交互的場景太復雜了。
王興笑了,算我沒問,你們都是沖鋒在第一線的,你們自主決定怎么做。關于開放平臺,你們團隊是怎么思考的?
夏華夏繼續說道,以我們團隊近3年的探索,發現外賣是最難的無人駕駛場景。傳統乘用車也就是人、車、路、云四維交互,我們外賣是人、車、路、云、柜、梯、門七維交互。
王興驚詫道,多少,一種不祥的預感突然出現在王興的腦中,這種不祥的感覺來自王興20年的互聯網經驗。
夏華夏說,七維還是抽象的,不包括貓,狗,小孩等。這個難度在我們團隊實踐了3年后發現的,大大超出我們之前的預期。
整個鏈條我們從最開始,與電梯、貨柜、門和門禁系統進行交互,到與交通標識,交通資質,物業的交互,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與通信V2X的交互。
原先的計劃是用戶下單后,云端智能調度中心即向無人智能車發出指令,智能調度中心同時會將室內目的地的高精地圖發送給無人車,幫助其在室內行駛中保持安全。
現在這些方面都是一抹黑。所以只有建立開放平臺,建立產業鏈合作,才有可能最終打通外賣整個場景。
我們軟件自研能力確實很強,但也只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像通信、器件、整車、實業和政府等領域,我們只能和別人合作。無人配送車要上路,必須有相關的牌照和路權;無人配送車要進樓宇、乘電梯,也需要通訊的網絡企業;而在基礎設施方面,智慧交通、5G 網絡的建設需要政府來推動。
現在我們主要是先提出場景需求,然后讓各家合作伙伴去嘗試。
每個地方會有不同的無人車產品方案,有的公司選擇機器視覺方案,有的選擇激光雷達方案,有的車是四驅,有的車是兩驅。
場景也多樣化,各類氣候和路況條件下需要有不同適用能力的無人配送車。不同場景中的配送對無人配送車的配置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現車車型的企業,我們因地制宜安排,沒有車型的企業,根據需求一起研發生產。
我們一方面堅持從自研的角度做技術積累,另一方面從開放平臺的角度,因為配送市場足夠大,所以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美團開放平臺生態圖片)
王興打住了夏華夏的講話,這么長的產業鏈,我們肯定做不來。開放平臺上的合作伙伴是怎么反饋的?
夏華夏回答道,新石器單飛了,其它合作伙伴也是貌合神離,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
七維交互降為六維交互
王興想了想說,我們可以先戰略性的放棄這塊(開放平臺),或者先在仿真系統上跑,等想好怎么做后再做。
(王興順手打開了美團無人車的網站,發現已經有2年沒有更新了,合作伙伴也是之前的,裹動智駕已經在2年前不做無人配送車了,華夏幸福都快倒閉了,可是合作伙伴里依然有他們的名字。)
你要從本質上想,我們做無人配送車的目的是什么,王興加快了語速,是幫助快遞小哥去處理惡劣極端的工作場景,比如雨雪天氣和極熱極冷環境等;同時承擔超遠距離和超重訂單,來增加現在騎手的收入。
特別是我們24小時服務的項目。從這點出發,我認為我們先放棄這個場景(B端),并不會與我們最初的目標,愿景沖突。幫助小哥去提升配送效率,讓他們賺更多錢,這個是我們的目標。
夏華夏急忙說,我們未來可能會面臨幾十萬的騎手缺口。目前我們團隊預估未來5年我們的外賣訂單量可能會增加2到3倍,而且隨著00后逐步進入社會,未來會有越來越少的人有意愿從事外賣快遞員。
王興接著說,公開道路的無人車配送,完全可以覆蓋這短缺的勞動力。
王興低下頭思考,如果去掉商場這個場景,就相當于把外賣的源頭給規?;?,這和京東現在做的從集中倉分發到快遞用戶住處,沒有什么兩樣。本來想著可以避免一場無人配送車戰爭,兜兜轉轉又競爭到一起了。
(美團無人車圖片)
這就是我和東哥的宿命!
終端的場景做的怎么樣?王興深沉的問道。
住宅區的人流相比商場少一點,交互也少一些,我是認為有很大機會,但挑戰依然很大。
做終端這塊,我們必然要去和小區、物業、寫字樓、園區打交道,因此我們需要聯合很多地產、物業、園區這些企業。有些地產園區和物業天生有這樣的需求,比如華夏幸福、金地集團的產業園區,寫字樓,中關村產業園區等,有強烈的創新科技示范需求以及創新技術提升商業價值需求。
有些物業和地產則比較難搞,特別是一些傳統產業園區,負責人怕擔責,往往需要簽對賭協議才讓我們的無人車進入。
這些還不是最難的,真正讓我們頭疼的是小區內部行駛,特別是門牌號的精準定位。
小區內很多道路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們需要為這些路建立高精地圖,為每棟房子、每個商鋪、每個公交站都標注詳細的信息。
特別是北斗系統精準定位和精準導航能力,這個是最核心的。但這需要一些政府部門的審批,需要有制圖資質。
最最麻煩的還是和小區物業打交道,得方方面面的交代清楚,不能出任何差錯,否則他們就會攆走我們的無人配送車。
王興反問道,那這些工作是我們自己做,還是在我們對外平臺上做。
夏華夏回答,因為我們對地圖中的POI(信息點)細化要求很高,交給第三方地圖服務商處理會影響消費者體驗,所以我們自己做這些細化工作。而且這些屬于核心的數據信息,我們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我們團隊不僅在開發小區高精地圖,還有公開道路高精地圖,包括車道線信息、道路限速、限高等標識信息,都會被記錄到地圖上。
高精地圖作為L4級別自動駕駛最重要的感知工具,我個人的實踐是,沒有之一,比激光雷達和視覺感知好幾十倍,即使未來的芯片計算性能大大提升以后,高精地圖也必須是L4級車的必配物。
王興點點頭,你繼續講終端場景。
我們團隊認為住宅區是有可能大規模鋪開無人車的,但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比商場的難度?。?/p>
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門和梯的交互,我們必須和一些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去談,或者一些大的物業公司去談,智能門禁解決方案是第一步,然后是智能電梯的控制方案(自動的上下電梯)。這2個問題解決了,大量鋪開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也很符合我們的成本規劃。由于末端配送對用戶量特別敏感,只有用戶高度密集,才有盈利的可能性,用戶數量少,無人車成本費都很難收回。
以人力成本為例,一線城市外賣員的人力成本超過10萬元每年,而無人車考慮3-5年的壽命和充電、維修等成本,綜合計算,無人車大規模推行的價格閾值在每臺15萬元左右。
如果每個小區每天能達到200到300元的收入,我們不需要燒太多資金,就可以大規模地去鋪開。
為什么說這塊容易鋪開呢?因為未來一定是智能化住宅,智慧園區,無論對于園區還是住宅區,其實都有潛在的需求。
這些的前提是先解決智能電梯控制方案和智能門禁解決方案,這2個問題也需要地產商,物業,政府,通信公司,電梯公司的協作。
王興問道,現在我們是幾維交互?
夏華夏回答,人、車、路、云、梯、門六維交互。
王興繼續講道,我覺得我們的模式還是太復雜了,干脆我們直接把最難的2端先給砍了,優先將精力聚焦在相對比較簡單解決的公開道路行駛部分(相對而言),同時引入新的開放平臺合作伙伴,通過合作伙伴的車輛滿足室內配送和小區配送的需求。
六維交互降為四維交互
夏華夏突然醒了,興哥,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吧。過去十年的互聯網很多只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未來十年是技術創新的之路。
我認為我們最少也得做人、車、路、云四維交互,這是最低的標準了,不能再砍了。單純靠商業模式的互聯網砸錢時代已經過去了,從最近的反壟斷法也可以看出來國家的想法,未來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所突破。
王興笑著說,對。四維交互是最低了,否則做這個項目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再砍只能砍你了。
夏華夏笑著說,砍我不要緊,關鍵是保持美團的核心競爭力。
對公開道路無人配送,你們團隊怎么看?王興笑著問道。
夏華夏想了想說,那我們干脆就把外賣場景都給砍了,外賣場景的交互復雜性確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然后把外賣場景嫁接到我們的賣菜場景里。
王興想了想說,可以嘗試一下。
夏華夏接著說,那我們就得大動干戈一把。賣菜物品和外賣物品不一樣,外賣的飯盒相對容易標準化,而賣菜物品尺寸則大小不一。
(夏華夏和同事思考問題圖片)
車輛改裝成送菜的,就需要更大的容量。同時需要把格子式餐盒和打開方式(門)都重新設計一遍,可以參考特斯拉和Nuro的開門方式,大鵬展翅門。
外賣對于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30分鐘,最多一個小時內到達。而且外賣配送的起點是大多是分布式商家,而賣菜則有集散站可以做物件的調度。
這2個特點需要我們不止在外觀架構方面重新設計,感知硬件也需要全面升級,可以用魔袋產品全部代替小型車,做一次全面的產品升級和戰略升級。
激光雷達必須由單線的改成禾賽的64線,探測距離也從50米提高到200米,從線控底盤到車身,需要由毫末智行重新設計生產,行駛里程希望能達到200公里,時速達到每小時40公里甚至更高。
夏華夏還在不停的說著如何改動......
王興陷入了沉思。折騰了這么一圈,最后還是回到了公開道路L4級自動駕駛上,原先想的低成本,容易落地,外賣業務的衍生,統統的化成了云煙。
賣菜服務天生就把前端和后端給砍掉了,比京東無人配送車的模式還簡單。前端統一裝貨,后端直接給社區團長打電話取貨,這比給用戶打電話管用多了(有些用戶上下樓取餐都20分鐘)。
那我們為什么不能學美國的Nuro,王興疑惑的問道?
夏華夏突然愣了一下,Nuro?Nuro在美國配送一單的價格折合人民幣40多元,美國因為地廣人稀,特別是郊區。油錢加人力成本和時間加起來遠遠超過40元。
但反觀中國,配送價格若是40多元,幾乎是不能想象的,甚至京東快遞都要開始改行送外賣了。現在中國快遞行業價格戰一直在打(極兔入局),價格還在下探。
Nuro我們目前學不來(最多學學他們微笑的設計理念),這和兩國的國情和居民習慣有關。中國居住環境相對更密集,特別在一二線城市中,商超、便利店隨處可見。根本不需要幾十塊錢的配送費。
王興接著問道,那我們直接做L4級乘用車不就行了,反正已經掐頭去尾了?,F在這種模式和L4無人車有什么區別,L4無人車完全可以代替魔袋產品,而且速度還快,也沒有那么復雜的輔路人車交互。
直接可以在主路上行走,拉的貨還比魔袋產品多,沒貨的時候,還可以轉為我們的美團打車專車。
都64線激光雷達了,感知硬件一個也不少;速度也能達到60km/h,還能減少維度的交互,車路云三維交互,沒有了行人的隨意性。
(無人車交互圖片)
夏華夏打斷了王興的講話,興哥,無人車限速是每小時40km,而且乘用車只能在測試區域使用,未來幾年可能都無法在市區測試。
王興緩過神來,喔,可能剛才有點激動,想得有點多。
夏華夏趕忙安慰道,末端無人配送在城區公開道路中,車輛速度雖然最多40km/h,但車輛面臨的場景非常復雜且隨機。車輛要跟不同路況里的行人、交通工具、障礙物等物體進行交互,從技術角度來看和Robotaxi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
我們的最終目標肯定是L4,如果真的把自動駕駛技術在無人配送場景里做好了,我們就非常有信心把相關的技術遷移到乘用車的無人駕駛環境里去。之后技術如果更成熟了,再遷移到美團打車上,提高打車的效率。
王興嘆了口氣,無人車到底會不會造成騎手的失業,這個問題你要老實回答我。我們不能光追求技術,追求利潤,把為我們打江山弟兄的后路給斷了。
夏華夏笑著回答說,這個問題就是80年代下崗浪潮一樣,只是騎手的職責變了。
無人車會創造大量的維修、保養、電池管理的需求,還包括遠程監控、安全、遙控等。這個時候,美團的53萬騎手隊伍,可以很快地轉化為無人配送車運維團隊。
還有一個問題,目前我們在北上深雄都有布局,第五個城市我認為應該選擇在西部城市,比如成都。成都的區位、人才和政策三大優勢。
王興反問道,成都有汽車工業嗎,成都有自動駕駛產業嗎?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在這4個城市好好打磨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商業模式,再想擴張的事情。
從2016年10月到現在,5年過去了,我們在無人配送車領域沒有一點建樹,戰略和規劃改來改去,一會要做外賣,一會要做開放共贏平臺,一會做送菜服務,一會直接做L4測試。
看看我們同時期成立的公司,AutoX,小馬智行,圖森未來,Aurora等,哪個不是幾十億美金的估值,哪個不是都在準備上市。
京東四維交互降為三維交互
關于未來的發展,我有時候也和東哥聊。京東作為中國物流產業鏈的效率標榜者,無人配送車做得不好,還可以做無人駕駛卡車,因為他們主要和物流行業打交道。我們呢?東哥給我們的建議是可以轉型做L4級乘用車。
我們主要是和人打交道,東哥給我們的建議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選擇。
(東興飯局圖片)
聽你今天講了這么多,我感覺你還是沒有抓住無人駕駛汽車的脈絡,更多的是在人云亦云。
王興自動駕駛維度論
我給你提供一個框架,以后你在這個框架下思考問題,思考公司的規劃和戰略問題。
自動駕駛的難易應該說,不是按照低速,高速,這些來劃分的,或者說這些分類還不夠抽象,沒有E=MC2質能方程式這個簡單。
準確地說,就是按照交互維度來劃分的。
比如飛機,典型的一維交互,而且是最早實現了自動駕駛的交通工具。飛機的路線是固定的,因此不需要與路和車進行交互,飛機只是和云端進行交互。
比如地鐵,就是二維交互,也已經實現了自動駕駛。地鐵在通行過程中,只需要與車和云進行交互,路也是固定的。
三維交互有什么場景呢?高速卡車,他們就屬于三維交互,因為高速上沒有行人,只有機動車(理論上說),自動駕駛卡車只需要與車路云進行交互,就可以安全行駛。
而我們平時所說的L4乘用車,就是典型的四維交互場景,人車路云都得照顧到,隨著維度的上升,難度也呈現幾何式的增長。
所以L4乘用車為什么難落地,就是因為交互維度太多了。有人說美國基本不怎么發展車路協同,更多的是以單車智能為主,那就沒有與路的交互。但我想說,除非你的行駛路徑是不變的,或者說是一條直線(舉例),那你可以不與路交互。只要你需要選擇路徑,選擇左轉或者右轉,你就需要和路交互。
這個交互媒介可以是不斷更新的高精地圖,也可能是智慧路桿,不管何種行駛,你都必須和路進行交互。
而我們的無人車呢?砍掉商場的柜臺(商家)交互,終端住宅區的場景是人、車、路、云、梯、門六維交互,應該比L4級車多出了幾個量級的難度。
再加上商場的柜臺,七維交互,瘋了。如果真的能做出來,那我們就不是人了,就是神了。這個七維交互的產品,基本很難做出來。
夏華夏聽完王興的分析,內心突然慌張了起來。隨意說了一句,那八維場景呢?
王興笑著說,再往上就是移民火星這些幾百年才能實現的東西了。但有一個物種是可以橫跨這些的,就是人類,人是萬維之王。
所有的場景,人都可以輕松應付,人類是這些維度的創造者,也是解決者。
所以無人車技術的發展還得我們美團自己(人)解決。
今天這個會就開到這里吧,開得頭疼。你回去好好想想,咱們的無人車到底選擇哪個場景,選擇哪條路徑,是要打磨技術還是要實際應用?注意,從自動駕駛維度理論出發。
夏華夏一臉郁悶的走出來興哥的辦公室。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