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作者:溫全燕 審核:何良慶)
人的頭腦里每時每刻都會閃現很多想法,這些想法就們稱之為信念。信念是:事情應該是什么樣子,受個體成長經歷和經驗的影響,信念是主觀的,它沒有對錯之分,但卻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積極正向的信念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我們稱之為強有力的合理性信念,負面的消極的信念給了我們很多的束縛和枷鎖,我們稱之為病毒性信念或限制性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人的行為非常容易,但看到導致行為的信念卻并非易事,如何證明信念是存在的呢?比如此刻正在看這段文字的你,在一個空間里或躺或坐或倚,無論哪種姿勢,我斷定你的頭腦里一定有這樣一個信念:“我所處的地方很安全。”首先你有了“我所處的環境很安全”這個信念,接下來才有了“安心讀書”這個行為。假如此刻看書的你,頭腦里的信念是: 我所處的環境很危險,這時的你會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呢?能看到的行為是否還會是安心讀書的樣子呢?答案顯而易見。
信念影響著我們每時每刻的行為,但我們卻很難看到它。比如:“這里很安全(信念),我要看書啦(行動)。”上面這個邏輯它真實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而我們卻并不一定能夠意識到它。除非已經經過刻意訓練,否則,我們很難清晰地看到信念,這是因為信念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現實生活中,能力會影響到孩子行動的快慢,但如果一個孩子明明具備做事情的能力,卻偏偏不做,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探索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比如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寫作業卻非常拖拉; 比如孩子鋼琴 10 級,參加班級活動,孩子卻再三推脫,遲遲不肯練習; 再比如孩子疊被子幼兒園就會做了,到了六年級每次疊被子都需要家長提醒,說得緊了就做,說得不緊就拖著不做等等。只有找到孩子不行動或行動慢背后的信念,通過松動和改變信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做事拖拉和磨蹭的問題。
畫兒是一位三年級的小女生,學舞蹈已經三年,但有一段時間, 她說什么也不去上課。媽媽非常氣憤,覺得一個好習慣養成不容易,怎么可以隨便放棄? 所以,即便孩子哭,就算是扯著拽著,她也會把孩子送到舞蹈教室。但媽媽每次看到女兒在舞蹈課上游離傷神不開心的樣子,媽媽很難過也很迷茫:“好話說盡,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從小就懂事的她,究竟是怎么了?”我問媽媽:“你有沒有問過孩子不想上課的原因呢?”媽媽說“問過”,會問她:“你為什么不去上舞蹈課?得好好的,為什么只有你那么多事讓媽媽這么操心?”
我留意到媽媽從語氣語調到用詞滿是對孩子的質問和不理解,尤其兩個“為什么”傳遞出的強烈質疑,會讓孩子高度緊張和煩躁。于是, 孩子本能的反應是逃避或找借口,無法放松思考自己到底怎么了,因此, 很難找到孩子潛意識中的信念真正是什么。
聽我說到這里,媽媽恍然大悟自己太著急,每次說話都非常急躁和憤怒。我告訴她孩子明明有能力卻不想去做這件事,一定是有個想法障礙了她,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放松地看到這個想法。我建議她放下所有期待,帶著好奇去探索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回到家,媽媽一改原來那種質問的語氣,安定且平和地問孩子:“畫兒,告訴媽媽你想到了什么不愿意去上舞蹈課呢?”原本開心和媽媽聊天的畫兒,表情瞬間就黯淡下來了。她耷拉著腦袋,很小聲地說:“我們舞蹈老師說我骨頭太硬,不適合練舞蹈。” 說完,哇的一下放聲大哭。這時,媽媽終于意識到是孩子一不小心被種下了一個病毒性信念, 她也瞬間理解了孩子為什么一上舞蹈課,就拖拉磨蹭各種借口不想去。是啊,當孩子帶著“我的骨頭很硬”的信念去跳舞,她的內心一定是掙扎且想逃避的。
找到了困住孩子的信念,如何幫助孩子去松動和改變這個信念呢?在孩子心里,舞蹈老師是權威,老師所講的話就是真理。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改變信念的難度。
媽媽知道孩子被困住的原因是“覺得自己骨頭很硬”,于是開始有意識地夸獎孩子的柔韌性很好,跳舞很好看。雖然女兒也會開心, 但媽媽能感覺到這些鼓勵并沒有能夠真正解決畫兒內心的痛點。
幾周后的一次家長課上,畫兒媽媽喜悅的分享,“孩子現在超級愿意去練舞蹈啦!”到底發生了什么呢?畫兒媽媽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來她帶孩子去醫院做了專業的骨密度和硬度測試。醫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非常熱心仔細地給孩子講解了影響骨骼柔韌性的各種因素,同時結合檢驗報告讓孩子看到她的指標完全正常,柔韌性很好。用媽的話說,看著女兒小心翼翼地拿著報告,笑瞇瞇認真聽專家解析的樣子,她知道醫生的權威和白紙黑字的數據在慢慢松動她的病毒性信念。
果真,在那之后,孩子總是高高興興地去上舞蹈課。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會被植入的病毒性信念還有:我一無是處! 數學太難了!我什么都做不好!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寫作業是世界上最浪費生命的事! 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趁著幼兒園趕緊玩吧,上了小學,好日子就到頭了!……
一旦孩子的磨蹭拖拉是由病毒性信念導致,這時單單去改變拖拉本身是很難的,對孩子來說也是很痛苦。案例中,畫兒媽媽通過找到孩子被植入的病毒性信念,同時幫助孩子更改病毒性信念,才解決了拖拉磨蹭不愿意上舞蹈課的問題。我們也看到改變信念的過程尤其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耐心,但現實中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拖拖拉拉,總以為孩子是在偷懶,于是就批評指責甚至毆打孩子。這樣非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卻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做這件事情。
如果我們本來就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那么, 停下來就是最大的進步。生活中我們除了要避免給孩子植入病毒性信念,還要有意識地去幫助孩子修正已有的那些病毒性信念,而這時我們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的拖拉磨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