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伍喜珍將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實難猜》唱進中南海,
毛澤東、周恩來聽了之后,
對新化山歌給予了高度贊揚。
事事有歌,天天有歌。
勤勞耕作之余、喜慶節日、婚娶祭喪之時,梅山人都以山歌抒發感情。
陳福云是伍喜珍的學生,兒時起她就開始接受山歌的熏染,
勞動歌、還香歌、龍船歌、情歌,都是她耳中最動聽的音樂。
她生長在大熊山的腳下。
大熊山是蚩尤故里,也是蚩尤戰敗后解甲歸隱的地方。
俗話說成王敗寇,但在苗瑤同胞心中,
這位先祖是戰神,是他們祭拜的圖騰。
走進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撲面而來的,除了清新的山間空氣,
還有來自遠古的人文氣息。
公園內有熊山古寺、西泉寺等48座庵堂寺院,
十里屏開獨標清勝,熊山寺鼎半吐精華
是乾隆南巡至此留下的詩句。
最為奇特的是寺里的那棵銀杏王,樹齡1400多年,
樹冠160米,樹高28.5米,有“中華銀杏王”之稱。
新化是一座千年古城,
清末民初,城內街巷相連,祠堂廟宇、牌坊亭閣交錯;
街上商賈云集,鼎盛繁華。
在當時被譽為“全省第一流縣城”。
然而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古城的明清建筑被紅磚水泥房替代,
長達兩千多米的青石板街被大規模拆除,
如今僅剩下斷斷續續的幾段。
東正街是一條小吃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
紅湯牛肉面、杯子糕、油炸粑...
讓這里人流不斷、充滿煙火之氣。
不同于向東街的喧鬧,東正街是條安靜的老街,
踩著街上的青石板,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明清時期。
新化在古時叫梅山,梅山儺戲、山歌、梅山武術是梅山文化的三大瑰寶,
梅山武術講究“神、氣、意”三者結合,
要求“氣流丹田,心與意合,意與心合,氣與力合”。
梅山武術有很強的農耕文化特色,
武器多是勞動和生活的工具,
板凳、飯桌、耙、齊眉棍、石鎖、鐵尺...
民間武師隨便拿起一樣,就可以打出一套虎虎生風的梅山拳。
梅山儺戲發端于上古蚩尤時期,
是民間祭祖、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表演的古老戲劇形式。
?兩旁為分成半邊的饕餮紋,合起來就是代表蚩尤的圖形。
梅山文化孕育了新化人的靈氣,
這一方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南蠻之地的水土,
培育出了陳天華、羅盛教等歷史名人。
陳天華《猛回頭》
在梅山文化的滋養下,新化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