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的時候,某網站推出一個短視頻名為《后浪》,大體意思是在鼓勵新時代的年輕人開拓無限可能,破浪前行,展現新的青年風采。在視頻中的年輕人,可以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可以穿著漢服自信地走在異域他鄉的大街上,可以用相機記錄分享世界某一刻的驚艷和美好。
《后浪》中那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成為了部分年輕人的代名詞,部分青年發聲,表示自己不想做這樣的人,不想做一個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同時也有同樣身為后浪的年輕人講到,這不是我的生活,我沒有資本和條件,成為這樣的后浪。
事實上,每一朵后浪都與眾不同,我們有著不同的起點和境遇。但這并不能將年輕人群體割裂開來,在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人生中,不能否認,每一個有追求的年輕人都曾經面對或正在面對迷茫。
年輕人們總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們總在看到“人上人”的光鮮輕而易舉,而他們的付出卻經常被忽視。覺得自己迷茫,配不上年輕人的熱血和欲望,卻不能做出改變,這樣的年輕人,不是因為沒有資本,而是在于沒有自我。內心的空白沒有填滿,做得再多也好像是漫無目的的。
畢竟,少年人的心性應當如蔣勛所說:充滿生命力,不知天高地厚,不畏死活去做一件事。而少年人難能可貴的是:年輕,熱血,和勇往直前。
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恒晉講到,在蒲蕊的青少年來訪者中,有個年輕的女孩曾提出一個讓她感到迷茫的問題,一直以來她的夢想就是當一個插畫師,但是高中錯過了學習藝術的機會,現在在大學學習與藝術毫不相干的專業,似乎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這種落差讓她不知所措,她不想放棄,卻不知道怎么才能去靠近自己的夢想。
上高中時,我們的目標大部分都是考上理想的大學,沒有更深遠的打算。或者說,我們的理想大部分都是父母的理想。但上大學之后,突然發現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想象的有許多不同,想做個藝術家,卻學習了一個并不相關的專業;想當作家,卻不知如何著手起步;想做自媒體,卻苦于不會剪輯拍攝。未來那么多條路,卻仿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條。
沒有放棄自己,因為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而產生深深地無力,這樣的迷茫可能更為常見。自己想要的未來很難到達,反復拷問自己能否堅持,壓力使我們漸漸迷失在自己給自己建造的壁壘中,像活在一個團狀的光明之中,只有眼前的光,照不亮前方的路。
在這樣不斷下墜的負面循環中,年輕人需要的,是能夠在同齡人的團體中獲得支持與陪伴,是能有專業的心理幫助更好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想成為的是什么。只有內心有了光,內心的自驅力才能迸發,哪怕每天只有一點點,也是打破循環的開設。
小編在調研中發現,蒲蕊首創“新青年·輕心理”概念,就是打破心理只服務于病人的刻板印象,將專業的心理知識與年輕人日常關心的熱點問題相結合,用平實貼近生活的方式更好的幫助青年群體,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同時給年輕人一個輕松、開放的交流空間,讓年輕人可以安全的表達自己,和同質的小伙伴們一起分享關于他們的想法、解決個人困惑、交換人生經驗。在互相支特與陪伴中探索真實的自我,找到生活中新的可能性。
王恒晉表示,無論接受與否,新時代的年輕人都是國家與社會的“后浪”。五年十年后,每位年輕人都將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即使現在的我們還不足以成為強大的后浪,我們渺小、迷茫、平凡,但在“輕心理”的支持與陪伴下,從未失格。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素材庫 編審:陳坤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