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精粹:《許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
藝術的精粹:《許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
周玉冰 文
《許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日前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該書裝幀由王少石先生親自把脈,古樸、典雅、大氣。內容上融翰札、書畫、篆刻于一體,具有極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許麟廬(1916—2011年),又名德麟,山東煙臺蓬萊人。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書畫鑒賞家。曾任北京花鳥畫研究會會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中國書畫社名譽社長、山東蓬萊書畫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等。
王少石,1940年生,安徽宿州市人。號睡盦、紅樓印癡、石叟等。室名:紅樓百印齋、黃石軒、三緣堂、百宋齋、二百麟廬札館等。1964年畢業于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原宿州市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曾任政協安徽省委員會第五、六、七、八屆委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2006年被聘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著有《大寫意三字經》等。
王少石曾師從蕭龍士。蕭龍士與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等是摯友。因為這個因緣,王少石也成為許麟廬入室弟子,并且交情篤厚。幾十年間,書信往來不斷。他為恩師許麟廬刻印六十方以上,師生合作作品數十幅 。
為了懷念恩師許麟廬,弘揚他的道德文章,王少石歷時一年整理,將恩師許麟廬與自己不同時期的二百通信札進行編輯出版。這些信札帶有時代的烙印,或談論生活,或訴說友情,或指點藝術,讓人閱讀后收益頗豐。
《許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中不僅收錄了許麟廬、王少石合作的作品,還有王少石不同時期的篆刻及恩師許麟廬的評點。王少石的篆刻汲取秦璽漢印及皖派、浙派之長,形成厚重蒼老的格調。
王少石曾為劉海粟、劉開渠、朱屺瞻、王蘧常、蕭龍士、許麟廬、馮其庸、李希凡、金鏞、秦嶺云、張君秋、朱丹、石少華、顧景舟、侯北人、余英時、今井凌雪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刻印。為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刻藏書印。
作為當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收藏家、著述家,王少石一直走以學養涵養書畫之路。 他以書法之功和文化學養融入大寫意創作,作品筆力遒勁酣暢,蒼茫古樸,具有金石氣,詩書畫印合為一體。七十歲以后實行晚年變法,借鑒漢代畫像石、魏晉墓磚畫、古代壁畫、古代陶瓷繪畫而自立一格,并不斷在書法、詩文上下功夫。
《許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前言
□王少石
我與恩師許麟廬先生密切交往近四十年,我敬重先生的人品與藝品,先生愛我器重我,師徒二人肝膽相照,結為知己,兩地魚雁來往頻繁,恩師與我的翰札計200通。《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收入189通,有些掛號信、賀年卡未予收入。先生的諸多教誨能夠裨益后學,特輯錄付梓,與世人共享金石良言也。略選數則如下:
作畫難在粗中有文,野而不野,要形神兼備,尤其要講究筆墨構圖,筆跡渾厚有味,章法要俏而不俗。 —1980年09月21日信
刻印講究方中圓,圓中方,音樂、舞蹈、繪畫均如此也。
—1981年08月25日信
書法一道既要規矩又要夸張,一味拙,一味巧,都不行,主要有書香氣才好。 —1984年12月31日信
書畫之道要生中熟,熟中生,要緊要緊。
—1986年05月29日信
如今不能者則能,能者卻不能,奈何奈何!總之我們要做我們的學問,一切要心安理得,我相信明眼人會有定評。
—1985年11月07日信
一切事物在規矩方圓中脫盡俗氣太難矣!
—1987年09月16日信
這些書信除了談藝論道之外,從生活起居到對人情世態之看法,從搬家出游到翰墨寫意無所不談,誠恩師之所言“對弟所云皆出自肺腑”也。
先生自1990年囑咐我刻“庚午”迎首印以后,至2010年(庚寅),我每年皆為恩師刻二方農歷年號印,20年間所刻農歷年號印達40方之多,先生還囑刻其常用印數十方。我每有印成,即將印稿寄請恩師指點,先生評批后寄回,評批之印過百矣,本書選用其中評語具有重要篆刻理論者入之。先生贈我佳作,與我合作及為拙作題跋者,亦達數十幅之多,收入本集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許麟廬先生不僅23歲與溥心畬結忘年交,1945年拜齊白石為師,而且為人豪情滿懷、重情重義,才高行潔,見多識廣,極負眾望,與同輩中的眾多一代書畫名家交誼頗深。正因為如此,許麟廬先生在書信中談藝論道是在20世紀后半期的文化背景之下,其藝術觀的最為誠懇而真實的表白,是一位老藝術家的心聲,為后人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思潮,提供了負載著典型意義的個體資料,因此《麟廬翰札·致弟子王少石》也就頗具文獻價值了。
我現年七十七歲了,對恩師的教誨理解得更加明白了,而恩師對我的要求,在很多方面我尚未做到。后來者若能仔細地看看麟翁的諸多教誨,理解他的藝術觀點,定能獲益匪淺,我相信麟翁的心血是不會白費的。他年若有解人,予輯錄付梓之勞亦得慰藉矣!
《三國志·魏志·胡昭傳》:“胡昭善史書,與鐘繇、邯鄲淳、衛顗、韋誕并有名尺牘之跡,動見楷模。”說明早在三國時期,士大夫的手札已被作為社會的欣賞品了。縱觀我國歷代書法史,王羲之等人的傳世作品大多數為信札,此種情況只要翻一翻古代法帖,便可一目了然。
許麟翁在藝術上主張“尋門而入,破門而出”、“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強調“在規矩方圓之中脫盡俗氣”。麟翁書法是在博覽歷代名跡的基礎上,自出機杼,經過長期的琢磨錘煉而成的。其書得力于王羲之、王獻之、懷素、米芾、趙佶諸家為多,然而我們在先生的作品中卻看不出古人過多的影子。麟翁書法于65歲左右進入成熟期,70歲后進入爐火純青之境界,90歲左右人書俱老矣。
書如其人,麟翁之書是一種豪放瀟灑,天真爛漫的許體格調。用筆沉著痛快,以性情出之,雄逸灑脫,天真爛漫,巧中寓拙,一任自然。觀麟翁之書,如入峰巒競秀,松風皓月,山泉出澗,落英繽紛之境。麟翁手札與題跋的款式十分優美,常常于不經意處獨露天機,乃藝術修養使然也。許麟廬先生的翰札將會引你進入一個繁花似錦的許體行草書的藝術世界,耐人尋味,信札之美在于斯矣!
往事如昨,感慨系之!詩曰:
(一)
我拜麟翁四十年,
書札雙百貴師傳。
而今讀到傷心處,
淚眼模糊楮墨寒。
(二)
珠玉離離入八行,
風神瀟灑冠群芳。
不然試讀蘇黃米,
一樣動人沁腑腸。
2016年8月21日于二百麟麟札館雨窗
有喜歡本書的,可私信聯系小編!
本期編輯國:夏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