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平凡人干了一場大事件”是電影里最常用的戲劇核。無論是偏重娛樂的好萊塢,還是偏重藝術的歐洲、偏重敘事的日本,電影人們都在用不同的手法去講述著這類題材。這種故事天生就會帶有浪漫的色彩,這種人物天生就帶有勵志的魅力。今年大年初一,韓寒帶來了新作《四海》。這部影片的戲劇核同樣是“平凡人干大事”,可是手法上又有了新的嘗試。囤兒特別喜歡的,就是本片講出了平凡人在大世面里的參與感。
有的電影勵志歸勵志,卻因為和社會現實存在脫節,顯得有點兒空,甚至會讓觀眾覺得主人公開掛。《四海》的尺度拿捏就比較到位,不僅讓主人公吳仁耀(劉昊然 飾)具備完成終極大事件的條件,而且一步步走向大事件的過程也比較合理。
最難能可貴的是,吳仁耀并非是大事件的最大受益人。或者說,大事件并不是為了吳仁耀而存在的。吳仁耀只是這場大事件的參與者,只有片中極少數的角色和銀幕外的觀眾才知道他是大事件的功臣。這就和過往那些同類影片的玩法有些不同了。
韓寒是個喜歡在他人經驗之上多想一點,多走一步的創作者。比如前作《飛馳人生》里拍賽車,他就把賽車從前人停留的技術層面提升到了他認為的藝術層面。《四海》里,他也思考了平凡人走進大世面后,究竟更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
囤兒也是生于小城市活在大城市的人。現實的經歷讓囤兒感觸到,平凡人在大世面里,更多地還是成為參與者。《四海》里最讓囤兒感觸的,正是吳仁耀的第二場摩托車賽。吳仁耀顯然是個有天賦的車手,能夠在車子差人一截的情況下,賽過海島上的所有人。然而當對手請來了退役的職業車手后,吳仁耀的那些技藝就對比得極其業余,被人用腳踏摩托就給虐了。哇,這也太現實了吧。韓寒明顯不是個爽文愛好者。
其實所謂大世面就是這個樣子滴。如果外面的世面不至于大到讓我們成為井底之蛙的話,那還有什么價值去見呢。當吳仁耀真正走出海島,來到了中國南方最繁華的大城市廣州,他之前引以為傲的一技之長瞬間變得不值一曬。
囤兒就曾經親身體會到這點。以前囤兒覺得自己唱歌不錯,后來發現北京唱歌好的太多了;囤兒曾覺得自己踢球不錯,后來發現北京踢球好的太多了。這種失落感是每個人在人生里都必然會經歷的,是每個不斷長大的人都不可缺少的。面對大世面帶來的巨大壓迫感,我們既不能抵觸也不能害怕。雖然我們很難征服它,但我們可以通過參與來化解它。
這就是為什么《四海》的戲劇高潮和結局設計會令囤兒印象深刻的原因。韓寒設計的這場大事件非常大,不僅動用了珠江來做背景板,還讓數萬人來做見證人。如果是平凡人出身的吳仁耀親自登場,那絕對可以算得上人生巔峰死而無憾了,絕對能讓很多觀眾“圓夢”。
然而,吳仁耀并非親自登場,他是這個大場面背后的決定性因素。就算他干成了,他也無法享受鮮花和掌聲。這個參與感看似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實則是一個巨大的榮耀。年輕人追求的,不能總是贏,而是參與,以及在參與中獲取自己的人生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