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潁淮】第7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 被譽為“三谷”之首的邢潁谷,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活躍于潁州大地書畫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詩、書、畫三絕。其書法渾圓樸厚,清勁純熟,如行云舒卷,彰顯出節奏韻律和激情,在《國朝畫征補錄》中稱其“筆路生峭,不落前人窠臼,其所作書畫至今令人咸寶之”。因此,其書法備受人們喜愛,在潁淮大地久盛不衰。】
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潁州大地活躍著一批書畫名家,邢潁谷即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當時他與亓蘭谷、趙椒谷并稱“潁州三谷”,邢潁谷為“三谷”之首。
邢潁谷(1797-1869),名嶼,字鳴玉,號潁谷,阜陽青云街人,清嘉慶諸生,民國《阜陽縣志續編人物技工》稱其“博覽群書,工詩,善行書,尤善畫山水,兼及花鳥。”著有《潁谷詩草》等。在《國朝畫征補錄》中稱其“筆路生峭,不落前人窠臼,其所作書畫至今人咸寶之”。
作為當時的一位名仕,皆尤喜交友,并常與友游于西湖之上,唱和論詩,以雅集而交往。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陳之嶼著有《積雨初晴偕李果園,邢潁谷、王嘯巖西湖泛舟成七律三章》詩中,可見邢潁谷與陳之嶼即為好友。另外,我們從《國朝畫征補錄》中記錄邢潁谷傳中“行年七十值三秋,與友郊原任意游”句中,也可以看出他常與友郊游的一種雅逸,淡然的心境。
由于邢潁谷傳世作品留存下來的不多,我們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他晚年的書作,就其這些作品依然可以了解到他書法所走過的軌跡,晚年書作已人書俱老,其筆劃使轉靈活,渾圓樸厚,清勁純熟,如行云舒卷,微風飄指,然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節奏韻律和激情多與他自書詩相合。
他的書法以行書詣最高,可以看出趙孟頫、董其昌對他有很深的影響。看他作品精到的用筆,能始終保持正鋒,很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風格蕭散、古雅,有溫和之感,這些都契合了董其昌的書寫特征,他的這種書法風格與他所處的當時環境有直接關系。
在清初,整個書壇由于受到明末書法風格的影響,特別是王鐸,這種草書狂飚,左右了清初的書法家的審美趨向,出現了清初以傅山為代表的草書大家,然而,這種影響沒有持久,沒有得到發展。到了康熙、乾隆時期,這二位皇帝分別推崇董其昌、趙孟頫,再加之清王朝的禁錮思想,那種狂放不羈的草書很難得長足發展,所以,董其昌、趙孟頫書法風格在清中期以后,就受到人們的追捧。生活于清后期嘉慶、道光年間的邢潁谷,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不能超越政治束縛的書法家,這也是當時科舉制度下的一種產物。
邢潁谷書法參以董、趙的影子,這也與他們對后世影響很大有關系,因為董其昌有淵博的學識,精通禪理,趙孟頫對晉唐的回歸,倡導晉人尚韻的書風,尊古和復古運動,重新確立了“二王”書風的歷史地位,為元以后的書學思想的架構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另外,他們二人都是一個集大成的書畫大家,因此,邢潁谷的作品受到他們影響,所創作的作品嚴謹、撇捺舒展,可讓人觀之流美動人。
其實,嘉慶、道光前后,以阮元、包世臣倡導碑學的興起,從理論上對秦漢北碑的鼓吹,使其地位越來越顯赫。但此時,仍在以晉唐為主的書法家如林則徐、梁山獻 、翁同和等,而邢潁谷的書法從技術層面上看,其技巧嫻熟,但他體現了博取廣收的特點,并且注重神采的表現,遵循了董其昌“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古人”,并以“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的法理,由此,看到邢潁谷對書法本身的藝術性考慮。
由于他文學修養的豐富,詩詞功夫的深厚,所以我們看到他的書法作品中,表露那種恬淡的韻味,疏曠的風格,這不完全是技術層面的表現,而是字外修養的展露,雖然,他還是一個崇古主義者,但也強調個性風格,所以,他的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這也是受趙家的影響,并且還體現了外貌圓潤的筋骨內涵,點畫華滋遒勁,形體端秀,整體布白方正的風格特征。
邢潁谷之所以在潁淮大地上久盛不衰,這也就與他書法藝術的感染力和他文學修養是分不開的,邢潁谷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所以將其列為“三谷”之首。
(修改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