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探索,永無止境。
在科普中國的引領下,作為科技大市的武漢,一直謀求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交叉融合的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普大格局,打造科普大品牌。
幾經設計,農業科普的“武漢協議”躍然紙上——
2021年6月11日,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武漢市農科院)簽署三方合作協議,率全國之先,共建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學家鄧子新院士領銜命名的科普創新平臺——“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
鄉情鄉土鄉村,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的初心 武漢農學會 供圖
“我們三方希望突出各自的優勢,創新科普路徑,整合各方社會資源,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工作,形成社會大科普的氛圍。”武漢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陳光勇如是說。
種子落泥,萌芽生機。
截至2022年1月20日,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共舉辦線上、線下活動17場,發放科普宣傳資料2.4萬余份。在各平臺、各渠道發布科普視頻120條次,視頻瀏覽總量達到700萬次,在全國及省市主流媒體發布圖文科普報道共150篇次,直播網絡點擊量近600萬次,線上線下總計覆蓋人群1300萬余人次。推廣水稻綠色栽培、農光互補、食用菌、中藥材等各類科技成果20余項。
有關人士指出,農業科普的“武漢探索”是落實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的生動體現。通過科普回答市民、企業深度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助推鄉村振興,其運行機制、合作模式、工作任務和目標考核帶有強列的創新精神和鮮明的武漢特色,具有可供借鑒和放大意義。
漢味模式新鮮出爐
武漢是科技大市,離科普強市僅一步之遙。
“如何讓院士、教授和專家走出象牙塔,走進基層、社區和農村,走進校園、企業和田野,使科普活動更貼近市民、更貼近生活,激發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創新熱情,全社會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是我們一直以來思考的課題。”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玉珍說。
共同的理念和擔當,讓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和武漢市農科院走到了一起。
“當初,我們的設想是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農業科普為主線,聘請鄧子新院士成立農業科普工作室,由武漢農學會負責日常的運行。”市農業農村局一級調研員、科教與種業處處長王火明回憶道。
2021年4月8日,已經作好“三顧茅廬”思想準備的王火明和武漢農學會秘書長熊恒多忐忑不安地走進了鄧子新院士的辦公室。
當鄧子新院士了解到他們的來意后,這位走出神農架大山、擔任兩所高校學院院長、常年奔波于上海、北京和武漢三地進行科研、教學的微生物學家竟然沒有絲毫的猶豫,欣然接受了這份邀請。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深知農民、農村對于農業科普的渴望和需求。”鄧子新院士飽含深情地說,他愿意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為鄉村振興出一把力。
隨后,武漢農學會啟動專家團隊組建工作,從武漢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選擇了一批專家、教授和農業生產能手型專家組成院士專家團隊,為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儲備“科普的種子”。
6月11日,歷時半年的籌劃,經過多輪討論、修改、完善,凝聚合作方智慧與心血的共建協議正式定稿。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王文高,市農科院副院長林處發在協議上簽下了各自的“擔當與責任”。
協議約定,建立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和武漢市農科院共建機制,成立以三方分管領導組長,相關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院士科普工作室共建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機制,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研究、檢查和推進相關工作。
“這種多部門共建、多學科專家支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科普模式,對目標任務、科普場所、考核機制和專項資金都作出了剛性的規定,架構清晰,設計新穎,顛覆了傳統的科普思路和科普方式,稱得上是一項創新。”有關人士指出。
協議簽署的當天,有關部門在市農科院武湖北部園區舉行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掛牌儀式。武漢市副市長陳紅輝,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陳光勇,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玉珍,時任市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鄭利等出席活動。
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簽約,正式開啟探索之旅。 武漢農學會 供圖
據悉,這是中國首家以院士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普工作室。
專程從上海趕回武漢的鄧子新院士以《解碼DNA》為主題,進行了首次科普演講。他通過通俗的語言把DNA的復雜概念進行了透徹的講解,網絡直播收視量達10.5萬人次,新華網客戶端瀏覽量152.4萬人次。
跨學科跨區域的科普探索
“希望更多院士專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農業科普工作,深入有效地向大眾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陳光勇在掛牌儀式上發出了呼喚。
激活江城擁有73名院士、86所高校和幾十家科研機構的科技存量,放大1200萬市民參與科普的增量,追求大眾科普的質量,成了當務之急。
武漢市農科院武湖北部園區院士科普體驗區 武漢農學會 供圖
在鄧子新院士的感召和影響下,一大批專家和科技工作者陸續加入到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為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務的行列,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等成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水稻育種專家游艾青,江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禪友,武漢大學教授陳子林、李文化、郭鋒彪、孫宇輝、劉鑫、董春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別之龍、邊銀丙、汪波,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姜正軍、朱伯華、王孝琴、徐愛仙、祝花,高級工程師方林川、王愛民,研究員潘愛鑾、王海生等50名院士科普工作室專家團隊成員先后深入基層開講17場專題科普講座,他們用通俗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把科技知識和學術論文“寫”在田野和老百姓的心坎上。
工作室專家進校園帶領小學生探尋糧食的“前世今生” 武漢農學會 供圖
“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專家學者的科普涉及蔬菜省工栽培、水稻綠色高質量發展、農膜覆蓋栽培、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豆類種子真假判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羊肚菌高產穩產設施化栽培、林下生態養雞、種苗生產與物聯網、植物激素與高靈敏檢測、數字農業等幾十個方面,連健康吃菜也有“三字經”,信息量之大、適用性之強,令人受益匪淺,嘖嘖稱舌。” 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王文高點評道。
一場講座,換來一陣贊譽。
一次科普,結出一批成果。
一時間,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成為江城的“熱詞”和武漢科普的代名詞,“邀請專家學者去企業、社區、機關、學校講座的電話和函件,令人應接不暇。”武漢農學會副秘書長張凱微笑道。
而最令人稱道的是,當年冬天,鄧子新院士聯合陳孝平院士親自帶領100多位醫學專家、農業科學家和企業家,奔赴房縣,通過食用菌、中草藥和畜牧業技術咨詢和學科講座、疑難病例會診、建立鄉村振興科普工作室、共建跨區域醫聯體、牽線產業項目落地等方式,送醫、送智、送項目,助力房縣鄉村振興。
“院士領銜 農醫聯手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房縣行”活動 武漢農學會 供圖
在鄧子新院士精心組織下,活動期間,相關單位與房縣簽訂投資或技術合作協議21項,吸引投資50億元,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湖北省政府網、武漢市政府網、新華網、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近百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參加直播、網絡點擊量等近400萬人次。
這場由鄧子新、陳孝平兩位知名院士率領武漢農學會、武漢醫學會以及專家團隊聯手的科普行動,以一座省城的科技力量助力一座縣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規模之大效果之好,在湖北省系首次,在全國也不多見。
通過這次跨學科、跨區域的科普實踐,將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科普水平和科普質量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點菜下飯”,院士科普工作室創新多種科普路徑
“喂,是柯專家吧?請問您7月初有空嗎?我們想請您為大眾科普一下科學認識農業轉基因方面的知識。” 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首次開講活動剛一結束,市農業農村局科教種業處三級調研員王啟發便立馬向工作室團隊專家、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柯鳳英報“菜名”,代表廣大市民下“訂單”。
7月1日,柯鳳英如約來到漢南某糧油進出口公司科普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知識,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市民消除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誤解、不安甚至恐慌。該活動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網、武漢科技報等媒體的報道,僅新華網客戶端點擊量達4萬人次。
“以前科普講什么,是專家說了算。往往是聽著聽著,臺下沒人了,專家沒有幸福感,而市民也是聽得一頭霧水,沒有獲得感,久而久之,科普活動就沒有受眾。要想保持大眾科普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品牌效應,就必須摒棄傳統落后的科普方法,每期講什么,由市民和企業說了算。只有這樣,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主辦的科普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成為‘走過場’‘鬧眼子’‘蹭流量’的道具。”熊恒多說。
工作室專家進行蔬菜數字化育苗專題科普 武漢農學會 供圖
為此,王火明、姜正軍、王啟發、熊恒多、張凱、金莉等經常在一起,圍繞當下的大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搜集市民想法,謀劃選題,篩選專家,有時甚至連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和武漢市農科院的高層和鄧子新、游艾青等科技“大伽”也參與其中。
近幾年來,外來物種入侵比較突出,引起了市民的擔憂。11月17日,王火明帶著加拿大一枝黃花標本,以《全城圍剿加拿大一枝黃花》為題,詳細講解其特點、危害、日常防治,并呼吁聽眾積極巡查身邊作物,主動防治加拿大一枝黃花,共同維護生物環境安全。通過新媒體的傳播,約有50萬的聽眾參與講座。
由于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全媒體的加入,專家與大眾、科普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
去年冬天,正是市民腌制臘魚、臘肉的季節,工作室專家團隊成員、武漢市農科院盧素芳高級工程師專門就臘魚腌制的話題,進行了一場專題科普。
直播現場,盧素芳拎著兩條新鮮魚,全程演示了健康、衛生的腌魚方法。通過央視頻、一直播、目睹、長江蔬菜的直播,居然引起了60萬市民的“圍觀”。
博士現場演示健康、衛生的腌魚方法 武漢農學會 供圖
在進行大眾科普的同時,工作室專家團隊還成立了鄉村振興科技小分隊,在武漢市新城區培訓指導經營主體1200人次,服務指導蝦稻共作、設施農業、“兩減”示范等面積120萬畝次。同時通過科普講座的形式,推廣了水稻綠色栽培、農光互補、食用菌、中藥材等各類科技成果20余個。甚至還利用新媒體資源,嘗試線上推廣房縣、巴東、黃陂、新洲等地的鄉村特色產品以及來自北緯30°的健康產品(恩施州),帶動銷售近1000萬元。
目前,包括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武漢科技報、湖北日報客戶端、湖北日報視頻號、人民日報、農民日報、長江日報、武漢廣播電視臺、武漢教育電視臺、新華網、學習強國、農村新報等數十家媒體經常參加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直播和報道。大眾科普傳播途徑從傳統的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到如今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宣傳、直播等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形式的多樣化和傳播的速度化。
借助新媒體的翅膀,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態融入了百姓的生活,“飛”入了千萬企業、機關、學校和尋常百姓家。
科普人的心中有詩和遠方
一個人走的更快,但一群人走的更遠。
轉眼間,從夏天出發的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在謝華安院士、李天來院士、鄒學校院士、王漢中院士,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科院領導,以及在漢高校、科研院所、農業企事業單位等農業領域96名知名專家和活動執行團隊——武漢農學會的陪伴下,穿越秋冬,走進了生機蓬勃、充滿希望的春天。
工作室專家教市民如何買蔬菜 武漢農學會 供圖
“17場線上線下的農業科普活動,居然吸引了1300萬聽眾,推廣了20余項水稻綠色栽培、農光互補、食用菌、中藥材等各類科技成果。我事先真的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科普工作室會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2022年2月15日,鄧子新院士在武漢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聽取王玉珍、鄭華、林處發關于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工作匯報后,嘖嘖不已,深感驚喜。
成績的背后,是一群科普人的貢獻。
——武漢市科協,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科院的領導親自完成頂層設計,然后通過聯席會議機制,聚才聚力,科學、有序地推動各項科普活動的開展。
——為避免房縣科普活動成為一場秀,鄧子新院士行政助手、武漢大學教師孫雪博士和武漢農學會秘書長熊恒多、市農技推廣中心專家萬元香、李晏斌、武漢醫藥衛生學會聯合辦公室專家黃曉剛、許杰等,受鄧子新院士和陳孝平院士的委托,三次驅車千里房縣進行調研,了解當地最為迫切的需求,篩選具體的幫扶項目,最終確定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藥產業、食用菌栽培、生態雞養殖、藥光互補和醫療聯盟等方面給房縣提供實打實的幫助和支持。熊恒多走到那,一個熬中藥的罐子就帶到那里。用同伴的話說,他是在拼命。
——武漢農學會人手有限、經費不足,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姜正軍為了科普事業的發展,是要人出人,要力出力,要車出車,不講任何理由和價錢。
——武漢科技報、長江蔬菜雜志、市三農辦等專業報刊網絡從不缺席活動的宣傳報道,將公益事業進行到底。
——市農科院科管處及作物所專家團隊為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選址、設計、活動策劃默默奉獻。
一粒種,萌芽一片希望。
一把火,溫暖一個心靈。
一束光,照亮一方天地。
在新春座談會上,鄧子新院士、共建三方和執行團隊又一次放飛未來事業的新夢想:
——出版一套鄧子新院士主編的 “鄉村振興院士行叢書”,傳播新科技、新成果、新模式、新品種、新裝備。
——利用“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鄧子新院士鄉村振興農業科普工作室”和“中國農學會會員服務中心(武漢)”平臺,組織專家團隊對全市乃至湖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技術支撐和產業指導。力爭把房縣模式創辦成全國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進行推廣。
——繼續創新科普形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現場制作、聽眾參與、互動交流等,精選活動主題,進基層、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使科普活動更貼近市民、更貼近生活。
鄧子新院士(左一)在科普體驗區開講 武漢農學會 供圖
鄧子新院士、王玉珍局長、鄭華副主席和林處發副院長當場表示,科普工作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體現,不能缺席鄉村振興和群眾生活。要聯合更多的院士專家團隊,將最新的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支持科學家用樸素平實的語言把科學知識傳播到田間地頭,面向大眾,走向田野。
共識,同頻共振。
追求,再上臺階。
未來,可圈可點。
因為懷揣濃烈的“三農”情懷,一群科普人的心中,有詩和遠方。(項俊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