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艱,文旅業幾乎“一片哀鴻”。在此背景下,能成功轉型渡過難關,甚至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就變得尤為亮眼,碩風文旅集團就是其中一員。憑傳統旅游起家的碩風,為何能在疫情肆虐,行業收縮期間向文旅商全面融合轉型,并最終成功華麗蛻變?在業內已將“文旅融合”口號喊了很久的背景下,他們又是如何后來居上,在文旅聯動運營、IP打造等方面開拓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是自救也是抉擇
近兩年的企業轉型,尤其是文旅企業,大抵繞不開疫情的影響。畢竟春江水暖鴨先知,“天災”下行業發展的真實情況,沒人能比從業者更了如指掌。碩風文旅集團也是如此。不過與眾不同的是,對他們來說,疫情不是被迫轉型的開端,更像是一個自主抉擇的“加速器”。
將時間軸撥回疫情突至的前一年,持續走在創業路上的碩風創始人鄭麗君,和她的團隊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資源等比的前提下,半夜十二點還人頭攢動的景區,和單日總收入不超過2000元的景區、以及名揚海外卻單日游客難破千人的景區,三者之間的最大差異究竟是什么?反復考察、調研后,鄭麗君得出了結論:文化、旅游、商業的互聯共融。
找到了破題思路,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的多。2019年,上海碩風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多年積累的旅游、文化、商業、金融等資源的加持下,業務新版塊確立了構建覆蓋文旅商產業聯動開發運營、會展商旅等一站式服務體系的目標架構;以及專注文化、旅游、商業等的投資、規劃、建設與運營,為全國文旅融合發展傾注力量的目標方向。
但讓碩風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在新領域摸索尚不到半年,反復的疫情就重擊了這個既脆弱卻又堅韌的行業。失去了傳統旅游業績的支撐和后盾,在大部分文旅企業都選擇收縮等待的日子里,鄭麗君帶領碩風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面向文旅商融合轉型。經歷過多次轉型和調整的碩風人,一直不缺逆勢直追的勇氣和沖勁兒。除了帶領既有員工加速汲取新業態的知識和能力,HR部門也進行了專業人才架構的調整,快速吸納規劃、設計、美術、運營、營銷等行業高端人才加入,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常年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美呈團隊,為公司的全面轉型升級爭取了時間、空間、積攢了實力。
2020年后的日子里,碩風境外業務加速收縮,在深耕本地游的同時,被保留下的旅游業務向智慧旅游等維度拓展;另一方面,企業開始為目的地在文旅商融合發展上提供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執行的一體化服務,與地產開發商合作,對上海周邊某些文旅資源稟賦的地、縣級城市的文旅規劃提質增能,并參與到投資開發運營中。堅持用文化賦能旅游,設計文化與旅游多維的消費場景,解決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化解國內旅游的供需矛盾,上海張園、靜安豐盛里等目的地文旅商融合創新IP項目的成功落地,為轉型打響了“第一槍”。
截至目前,碩風文旅集團共有文化產業開發運營、文旅項目聯動運營、商業資源整合運營、會展商務特色運營四個主力業務,傳統旅游已經只是其中一個模塊。從傳統旅游到文旅商融合的這“驚險一躍”,碩風文旅終于還是做到了。
另辟蹊徑 不怕遲到
其實碩風轉型成功并非偶然,過去18年碩風幾次轉型,有的是“未卜先知”,踩在行業變化前端,如機票代理的轉型,也有“追高”的嘗試,如在出境游的“中年期”下水,以及此次在遍地皆要“文旅融合”時期的轉型。談及這點,鄭麗君告訴新旅界,碩風轉型有兩個制勝法門:一是另辟蹊徑、二是腳踏實地。
先說另辟蹊徑,在碩風的理念里,無論何時轉型都是不怕遲到的。但要真正實現“好飯不怕晚”,也并非那么容易。就像寫熱點事件要有第二落腳點,進軍已成體系的業態,也要盡可能找到一片未開發之地做文章。這是碩風的強項,就像最初進軍出境游時,在遍地競爭對手的紅海里,碩風就先瞄準了歐洲市場,并落在了內河游輪的經營上。此次轉型文旅商融合,碩風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首先,在行業和大眾的認知里,文旅融合是國家戰略,但在實踐探索中,商業的高效植入幾乎是所有目的地的迫切需求。為了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碩風將疫時轉型重點鎖定在文旅商融合上,新增商業加持,構成了目的地運營的文旅商融合創新模式。碩風將這一模式應用到了項目中,在與蘇州同里的合作上,就融合古鎮旅游、文化和本土與國際化商業,打造古典與現代交融、中西合璧的國慶夜集,為千年古鎮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以此次轉型中的目的地IP運營為例,在大眾的印象中,IP運營無非就是企業形象的延展,大部分表現形式均為虛擬偶像。但這類品牌的培養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及金錢,不是每一個目的地都能打造“迪士尼”般的童話王國。難道一些“時間緊任務重”目的地,就不能擁有自己的IP延展嗎?
融合種種考量后,碩風開始嘗試將IP概念融入執行的文旅項目中,在目的地一些節慶、展覽等的打造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將活動本身打造為獨立可復制的IP,如豐盛國際啤酒節、摩登弄堂藝術展等,最終形成體系化的活動創新,為需要短期且影響力相對較強的目的地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其實國家倡導文旅融合已有幾年的時間,也有不少的企業都提出了這樣的口號。但目前來看大部分文旅融合還是停留在文創周邊紀念品的階段,旅游目的地缺乏文化內涵仍然很常見。因此雖然“晚到”了幾年,憑借此前的資源積累及運營經驗,碩風仍然擁有“一戰之力”。
至于腳踏實地滿足客戶實際需求,則是碩風文旅能屢轉屢成的立身之本。在轉型文旅商融合的過程中,碩風所堅持的“將顧客需求放在首位”的戰略起到了很關鍵作用。一次合作中,客戶對一個報告廳提出了文化與旅游的多樣化需求,碩風通過實地考察,將報告廳改造升級成為可容納千人的專業劇院,并持續跟進劇目的引進與文化輸出,起到了豐富市民精神生活和促進當地文旅融合新發展的作用,引起了當地政府與合作企業的高度重視。
“無論是文化IP節慶的設計、文旅項目開發運營等,都是一對一的定制和設計,盡可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碩風轉型后在做目的地規劃時的先決條件也是以市場為導向,做可落地的項目,堅決不做‘假大空’規劃。”鄭麗君稱。正是這樣的服務理念,得到了合作過的目的地運營商及地方政府的一致肯定和信任,也為轉型的碩風文旅積累了不斷的項目來源。
下一個十八年 不忘初心
兜兜轉轉十八年,碩風文旅集團迎來了自己的“成人禮”。至于下一個“十八年”的具體規劃,碩風仍將一直走在文旅商融合發展這條大路上。
據悉,未來碩風將采取長期、中期、短期業務相結合的模式,打出長短線結合的“組合拳”。具體,長線方面,文旅商融合是大方向。但無論是文旅目的地的營銷推廣,還是大型文旅項目綜合開發運營建設,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要實現更精準、更有效的項目實施,創造長期價值,預計將花費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短線方面,會展商務特色運營是重點。依靠此前深耕行業十數年積累下的資源和經驗,碩風對商旅服務管理、公務考察、研學安排、企事業年會及行業大會和各種大型活動策劃執行等已經駕輕就熟,要實現精準把握中高端客戶心理和需求,針對性定制各類產品,單個項目高效溝通短期可完成。總結起來就是“長期目標持續推進,短期項目不斷跟上。”
除了遠景規劃,停下來思考也同樣重要。對碩風來說,疫情不只是轉型助推器,其帶來的深刻變革值得每一個從業者考量。身處一個脆弱且易受創的領域,如何保證企業能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不僅是碩風的目標,更是整個文旅行業都要努力的方向。
2004年至今,碩風文旅用了十八年時間去沉淀和積累,又用了兩年時間去蛻變。站在新的起點,碩風文旅未來能否不負時光,繼續奔跑著成長,也讓業界倍感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