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圖蟲·創意
1901年,一個名叫冼炳成的廣東佛山小伙子,來到上海謀生。
他在城隍廟豫園一帶支起小攤,起名“小廣東”,主賣廣府風味的魚生粥、廣東餛飩、陳皮梅、果汁牛肉干。
因為口味地道,價格實惠,不僅廣東人喜歡光顧,生活在老城廂的上海人也愿意來嘗嘗新。一來二去,生意很快做大。
冼炳成的商業野心迅速膨脹。他為自己改了個名字“冼冠生”,意為“生來就是冠軍”。十幾年后,他的企業“冠生園”成了中國最大的食品公司。
事實上,冠生園的奇跡,只是上海那個意氣風發年代的縮影。就在短短幾十年間,這座平平無奇的縣城,躍升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高速發展的經濟造就了空前發達的金融、文化、娛樂、體育和美食業態。芥川龍之介訪問上海后說:
牛扒、漢堡、壽司、刺身、粵菜、川菜,在上海,只要你想得到的食物,沒有吃不到的……這里有高樓大廈,也有紛雜的商戶租鋪,街道上各種擺攤的小販熙熙攘攘,這番景象倒是與日本的廟會很相似,但東京的熱鬧程度和上海相比,相差甚遠。
名副其實的亞洲美食之都。
No.1 壹
開埠以前的上海,確實乏善可陳,但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滬”這個字,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出現。
陸龜蒙《漁具詠》里說:綱罟之流,列竹於海澨曰滬。注:吳人今謂之籪。
“籪”這個字至今依然在使用:上海隔壁的泰州人,把本地產的大閘蟹稱為“籪蟹”。意思是攔在竹編柵欄中養大的螃蟹。顧名思義,“滬”就是插在海上用來飼養魚蝦蟹的柵欄。
上海的味覺基因,與海洋有關。
大約公元前十世紀左右,上海西部青浦、松江、嘉定的土地,逐漸在長江口泥沙的堆積下露出海面;但今天整個上海版圖,要在2500多年后的明朝才徹底形成。
從地圖上看,上海的背后是中國最富庶的江南農耕區,上海的面前,則是一望無際的東海。數千年的時間里,江南百姓在這片灘涂上,從大海討生活、向大海要土地。
這種生活方式,構成了上海飲食的底色:洄游類魚蝦蟹,是每個上海人的心頭好。
刀魚小餛飩/圖蟲·創意
無論是一勺蔥油一勺酒釀,清清淡淡蒸制的鰣魚;還是白水汆過,姜絲香醋點蘸的大閘蟹;又或者是燒到膠質軟爛,湯汁黏唇的河豚。它們都是在上海會客時最有面子的大菜,也是上海饕客們烹制家宴的必選項。
哪怕是落魄的上海人,每年端午前后,都要來一碗六月黃燒年糕解饞;清明時節,煮一碗刀魚餛飩犒勞自己;再不濟,只有一點點刀魚味的刀魚汁面也好。年糕入口、魚湯下肚,抹抹嘴巴,說聲“咪道嗲”,這是很多上海孩子共同的記憶。
本質上來說,刀魚、鰣魚、螃蟹、河豚這些洄游類的水產,既擁有淡水水產的細膩,又有海產銳利的鮮味。它們能在上海登堂入室,根植于上海人飲食習慣的最高處,與上海的地理變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凸黃油拌飯/圖蟲·創意
這片江南地區最年輕的土地,也同樣擁有整個江南最外向的味蕾。
No.2 貳
上海是一座復雜的城市。
因為背靠糧倉,上海人有著江浙地區傳統的,慢悠悠的、篤定的、謙退的性格;因為面向大海,上海人又對所有新鮮、未知事物有著無比的好奇和強烈的探索欲;又因為占據長江出海港,碼頭城市所擁有的市井氣、江湖氣,也能在上海找到明晰的痕跡。
有位攝影師說,上海是全國最容易找到高樓大廈與市井巷子、買菜老爺叔與時尚靚妞同框鏡頭的城市。
各種文化的融合,其實早有端倪。
公元1277年,就在攻滅南宋后第二年,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將原本隸屬于嘉興府的華亭縣單獨劃出,升格為松江府;十五年后,蒙元政府又在松江府北部的區域設立了一個新的縣城:上??h。
這兩件事,常常被視作上海城建史的開端。很顯然,與周邊一群“山外青山樓外樓”,充滿南宋文弱雅致風情的城市蘇州、無錫、嘉興、湖州、杭州相比,建設一座功能和氣質完全不同的城市,極有可能是蒙元政府的有意為之。
但從更大的歷史維度來看,作為一個版圖面積空前的大國君主,也許忽必烈已經預見到了這塊土地在海洋時代的巨大價值。
今天的上海飲食,依然與周邊城市有著巨大的差異:比如羊肉和酒。江南地區習慣在冬天吃羊肉、溫黃酒。而在上海很多地方則反其道行之,會在最熱的夏天吃伏羊、喝高度白酒。
很多老人甚至大清早出門,前往專門喝早酒的小鋪子里,一盤羊肉、一碟蠶豆、二兩白酒,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最愜意的社交時間。
在重慶秀山、湖北荊州、湖南岳陽、安徽馬鞍山等長江沿線的碼頭城市,也同樣有著類似的早酒文化。
此外,相比標榜清淡、清新的江南菜系,上海的“濃油赤醬”更顯得獨樹一幟。無論是酥爛化渣的紅燒大排、肉質甜美的油爆蝦、醬色紅亮的排骨年糕、紅湯亮油的油燜筍、濃汁稠芡的草頭圈子……站在它們背后的,都是濃郁的醬、重色重味的糖和厚重的油。
江南地區含蓄文雅的氣質所剩無幾。
仔細解構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也許更多來自于濃墨重彩的徽州菜、長于腌臘的寧紹菜,它們與蘇錫本地的甜結合在一起,誕生出的“混血兒”。
此外,上海人對于面食的追求,在江浙地區首屈一指。無論是紅遍上海灘的蔥油餅;享譽中外的南翔小籠包;或是上海小囡們最愛的生煎、鍋貼;或是極具海派風情的面條辣肉面、咸菜肉絲面、蔥油拌面;又或是上海人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烤麩……
每一種面食,都帶有鮮明的上海烙?。合恪⑻稹⒂?、潤,既可以作為無產階級果腹的干糧,又能登大雅擔當文人士大夫佐酒飲茶的良配。
從表面上來說,上海這些奇特的、鶴立雞群的飲食習慣,來自山東、蘇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移民的遷入。但它們能在這座城市真正扎根并代代相傳,與它包容、外向的城市性格,與雜糅的城市特質,有著深刻的聯系。
No.3 叁
因中英《南京條約》開埠,是上海騰飛的最早契機。但其實,《南京條約》一共劃定了包括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在內的五座城市。
仔細考究,這五座城市在當時有很大區別:廣州、福州是省城,廈門、寧波是府城,只有上海,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
某種程度上說,是通商、開埠、租界建設,成就了上海后來的繁華。
擰巴的是,上海人最初并不太看得起洋人:由于歷來倚靠蘇州府、松江府,來自吳語區的書卷氣貫穿了這座城市的審美正確。深入民間“耕讀傳家”的優越感,都讓這里的人們對番邦外夷有著天然歧視。
在開埠之初,上海人看不起歐美飲食人,不與之雜居。今天最繁華的外灘,還是上海人從來不會去的荒灘。至于對方的飲食,上海人也不稱其為“西餐”,而是歧視性的稱呼“番菜”。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列強“賠款”流入上海、變成租界的基建;同時,太平天國起義和小刀會起義又逼迫上海百姓進入租界尋求避難,打破了各大租界華洋分居的慣例。
這是來自西方的醫療、教育、生活方式第一次完整地展現在普通中國人面前。對于晚清的上海人來說,這意味著親眼目睹“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今天,上海街頭看見的其貌不揚的老爺叔,也許在送完孫子、買完菜之后,就喝起了咖啡、抽起了雪茄——這種魔幻生活方式的本質,就是上海領中國之先,西學東漸的大歷史。
光緒年間,福州路出現了西餐館“一品香”,緊隨其后,“海天春”“江南春”等西餐館子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在晚清小說《海上繁華夢》里,詳細描述了滬上吃西餐的細節:“那一品香番菜館,乃四馬路上最有名的,上上下下,共有三十余號客房。四人坐了樓上第三十二號房間,侍者送上菜單點菜。幼安點的是鮑魚雞絲湯、炸板魚、冬菇鴨、法豬排,少牧點的是蝦仁湯、禾花雀、火腿蛋、芥辣雞飯,子靖點的是元蛤湯、腌鱖魚、鐵排雞、香蕉夾餅,戟三自己點的是洋蔥汁牛肉湯、腓利牛排、紅煨山雞、蝦仁粉餃,另外更點了一道點心,是西米布丁。侍者又問用什么酒,子靖道:‘喝酒的人不多,別的酒太覺利害,開一瓶香檳、一瓶皮酒夠了?!?/p>
濃濃的中西合璧風躍然菜單。
根據上海地方史志記載,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名望的西餐廳已經超過200家,為當時全國城市之最。尤以霞飛路和福州路最為集中,包括羅威飯店、德大西菜館、凱司令西菜社、蕾茜飯店、復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等。
羅宋湯和炸豬排就是誕生于那個時代的典型餐食。當時的沙俄貴族流亡上海,按照吳語的發音,上海人把Russia譯為“羅宋”;落魄的俄國貴族,被上海人戲稱為“羅宋癟三”;根據俄國人常吃的紅菜牛肉湯,上海人則發明了“羅宋湯”。
沒有紅菜頭、改用卷心菜;紅色不夠,就加番茄丁與番茄醬;沒有條件熬牛肉高湯,就用碎牛肉代替,再不濟的,紅腸切丁也能替代。總之,羅宋湯不是給俄國人吃的,而是家常、飯店處處都有的,上海人共同的時代記憶。
滬式炸豬排與日式炸豬排有著極大的區別,后者講究外焦內嫩,肉汁四溢;而前者則要用刀背拍到極薄,炸到干、焦、脆,一口咬下去掉屑。究其源流,可能來自于德國人帶來的維也納炸排。
和德式炸排需要搭配越橘果醬一樣,滬式炸豬排也要搭配一碟蘸醬。正宗的要用辣醬油。這種被粵港人稱為“喼汁”的調味料,原型是英國的“伍斯特郡沙司”。它由蔬菜、香料熬成濃汁,再添加醋酸的調味料,酸甜辣交織,既洋派,又符合本幫菜濃油赤醬的傳統。
解放后,上海灘的西餐館紛紛關停,著名的羅威飯店改名為紅房子,幾年后又改成紅旗飯店,賣的是雞毛菜和排骨湯,但菜單里留下了一道神秘的“油拌土豆”,熟客們對此心照不宣,因為它本來的名字是土豆沙拉。
烙在上?;蛏钐幍?,關于海洋的一面,從未消弭中斷。
-END-
1952年,“五反“運動波及上海。
曾經在上海灘呼風喚雨一言九鼎、在抗戰西遷時期堅持振興民族工業的冼冠生,由于受不了批斗,從上海冠生園大廈的樓頂一躍而下。
當然,這只是上海發展史中的一個小小插曲,它并沒能影響冠生園糕餅點心的口味,也沒能改變上海后來幾十年的持續發展。
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天上海的滋味,其實早有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