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戀愛時花前月下,結婚后一地雞毛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小公爺是大家心中的意難平。
為什么呢?因為觀眾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他身上,覺得他擁有完美的家世,完美的人品,完美的容貌,這樣十全十美的高富帥符合女子心中的理想型人設。
明蘭曾說:“他若罷休,我就罷休。他若向前,我便向前。 他若不負我,我定不負他。”
可惜看似理想的愛情,卻經不起現實的考驗,齊衡很服從貴為郡主的母親,卻護不了盛明蘭一世的周全。
相較而言,看似不完美的顧廷燁更適合明蘭。
“吾傾慕汝已久,愿聘汝為婦,托付中饋,衍嗣綿延,終老一生!”
“我不敢說叫你過神仙般的日子,但有我在一日,絕不叫你受委屈!我在男人堆里是老幾,你在女人堆里就能是老幾!”
他將掌家大權給明蘭,他給她搜羅各種好吃的,事事同她商量,不讓她受半點委屈。
即便如此,清醒如明蘭,依然保持著理智。她說:
這天下沒有誰是誰的靠山,凡事最好也不要太指望別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實在要指望,也不能太多,太深,指望越多,難免會有失望,失望一多,就生怨懟,怨懟一生,仇恨就起,這日子就難過了。就是要把夫家當成東家,要兢兢業(yè)業(yè)些。未來還有幾十年要過,總是指望他,他也會有一天嫌擔子重的。
現實中,趙麗穎與馮紹峰因戲生情,步入婚姻的殿堂,又迅速一別兩寬。
曾看到過一個2021年選擇離婚的名人名單,竟然多達十多對,包括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妻子長達27年的婚姻。
這未嘗不是曾經理想化的愛情破滅,歲月漸漸磨平了曾經的熱情,導致婚姻走到盡頭。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及精神動力取向咨詢師任麗在《我們內在的防御: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中,把心理防御機制分成不成熟、成熟和升華三個層次探討,多維度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機制。
其中,理想化就屬于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
作者在書中說:“在理想化的過程中,我們會構建一個與我們有關的客體,并產生移情。愛情是最容易產生理想化的。”
02 愛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種內在的防御機制
我們常說:“情人眼里出西施”。
男子墜入愛河時,常常會把普通的女子視為仙女,會體會到描述愛情的詩詞歌賦是真情實感。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一見鐘情是你,生如夏花是你,一夢成真是你,世世傾心仍舊是你。”
這其實是戀愛中的對象藝術化,簡單來說,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首先,彼此的印象還停留在美好的事物上,其他不了解的部分全憑腦補。
其次,愛情是盲目的,我們往往會產生暈輪效應。
同時,我們心中理想化作祟,會將對方的優(yōu)點夸大,覺得對方身上的閃光點超越很多人。
胡因夢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集美麗氣質與卓越才華于一身,是億萬男人的夢中情人。
大才子李敖對她一見鐘情,發(fā)起了猛烈的攻勢,兩人閃婚,這段婚姻只維持了115天。
李敖自己說他有次回來進廁所,看到胡茵夢在便便而且便秘,突然受不了:原來女神也要拉shi!也要便便?!
敏感多疑的李敖甚至限制胡因夢的出行,看不慣很多她的許多行為。
后來,胡因夢說: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既沒有偉人,也沒有美人。
為什么人們會感覺到戀愛對象前后仿佛判若兩人呢?
因為在迷戀期,雙方展現出來的都是最好的一面,潛意識里的印象都是完美無瑕的。
到了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那種無條件的愛、那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會減弱,然后會越來越少,無法長期持續(xù)下去,就會進入沖突期。
就像是發(fā)現女神也要吃喝拉撒,仙女也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失望、抱怨,逐漸積累就會上升到吵架,甚至是分開。
作者告訴我們:只要兩個人心理足夠成熟,愿意從幻象中走出來,并且決定共同面對兩個人間的差異,接納自己和伴侶的不完美時,才有機會進入整合期。
聰慧如林徽因,盡管徐志摩為她拋妻棄子,她早早看透一切,她對徐志摩說:
“你只是喜歡你頭腦里虛幻的我。“
林徽因很清楚徐志摩是個理想主義者,可以聽聽再別康橋的詩意,卻不適合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她最終選擇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和他一起將終身奉獻給了建筑事業(yè),也成為后世交口稱贊的才女。
03 理想化可以帶來正向的積極的力量
在娛樂化時代,群魔亂舞,飯圈文化中某些失智粉絲將自己的偶像過度理想化,進而滋生出畸形的追星亂象。網絡暴力、粉絲互撕,甚至直接影響到偶像發(fā)展的,這些都是非理性的行為。
粉絲將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期待自己身上擁有的某種品質投射到偶像身上,或者幻想著有一天可以與偶像在一起。可是,這幾年,明星塌房現象屢見不鮮,一旦偶像遭遇點事兒,粉絲們比明星本人還要焦灼,嚴重的直接釀成大禍。
《我們內在的防御: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堪稱大眾版《心靈的面具》,作者任麗對追星這一現象做了理想化解讀:
“如果在偶像身上建立了自我,并且通過見證偶像的成功來尋找自我成功的感覺,人們就更愿意待在虛幻的世界中,而不愿意面對生活中的不堪與麻煩了。不過,有一部分明星是包裝出來的,一旦人設崩塌,粉絲們同樣也會經歷理想化破滅的過程。”
追星本是一種理想化行為,理想化可以帶來正向的積極的力量。
用撒貝寧的話來說:“追星的人,其實追的是自己。”
首先,理想化可以演變為股向上牽引的力量, 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為自己設立人生理想與人生目標。
賈玲的偶像是劉德華,她學習其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態(tài)度,從臺下的普通觀眾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春晚舞臺,還和偶像做朋友,這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付諸實踐,將理想化為現實。
其次,有助于理想化自我的形成。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以某個理想化的人物為榜樣,一個言行一致的偶像會幫助我們塑造一個理想化的自我。
李汝佳是王俊凱的忠實粉絲,最初因追星導致成績下滑,后來通過學習偶像對待學習和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最終以652分、全省前40名的高考優(yōu)異成績考進北大。
最后,理想化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烏托邦。孔子追逐偶像周公而成為儒學宗師,杜甫追逐偶像李白而成為"詩圣",也許時空阻擋了與偶像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是大浪淘沙,時代的楷模和歷史的偉人留給的后世精神財富歷久彌新,永遠值得我們追隨和學習。
04 結語
“因為不了解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
無論在愛情中還是偶像崇拜,這在精神分析領域都叫“理想化移情”。
一方面,理想化能夠彌補現實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們確實需要理想化的愛去支撐自己穿越黑路給自己時間與空間,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