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鑼打鼓,舞獅助慶;驅邪避害,舞獅助興;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對于醒獅,你了解多少呢?
我們的瑞獅
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在廣東地區流行的獅舞主要是南獅,又稱為廣東醒獅。廣東醒獅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是融合武術、舞蹈、鑼鼓音樂于一體的文化活動,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是廣東地區最為流行的民間活動之一。
廣東醒獅的表演,由舞獅頭、舞獅尾二人合作,配以鼓點和鑼、鈸。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后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
2006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醒獅的起源:
相傳很久以前,嶺南地區常有年獸出沒,每逢歲末,便糟蹋莊稼,殘害牲畜,鄉民們即怕它又恨它。
后來鄉民們用竹篾扎成獅頭,在年獸出現之時,募地金鼓齊鳴,群獅舞動,齊力嚇跑怪獸。
從此,舞獅被稱為瑞獅,賦予驅邪鎮妖,預示吉瑞平安的含義。每逢重要節慶,必有瑞獅助興。
風雨飄搖,民族危難之際,改稱“舞獅”為“醒獅”,意在喚醒中華民族崛起之精神,意在激發中華兒女救亡圖存之骨。
看到這里,你是否對醒獅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想了解更多關于醒獅的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蔡李佛龍獅團】
醒小獅 大師舞 | 非遺大師傳承文化的舞臺 Feevay.com
編輯:新思(sense1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