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深秋的北方大地,狂風卷著黃土吹襲著萬物。在這個肅殺季節,官渡之戰暴發。
袁紹對曹操主動發起攻擊,派顏良率幾萬大軍攻打白馬。白馬城在危急之際,向曹操求救。曹操親自率軍增援,以解白馬之圍。當時的顏良正在指揮攻打白馬,在曹操的援軍相距十幾里的時候才得知消息。顏良聞訊大驚,這不是要腹背受敵嗎!趕快傳令調轉軍隊的陣型來迎戰曹軍。
曹操派關羽和張遼為先鋒,領著一支精銳殺入袁軍之中,戰馬呼嘯,裹挾著黃塵吞噬阻擋它們的一切,在驚恐中調轉方向的袁軍陣腳大亂,相互踐踏,死傷慘重。關羽遠遠望見了顏良的麾蓋,策馬沖擊到顏良指揮中樞旁邊,顏良揮舞著令旗,正在協調、調度軍隊,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死神呼嘯而來,護衛們看著漫天的黃沙嚇呆了,來不及反應,眼睜睜地看著關羽的標槍投擲向顏良胸口,來了一個透心涼,顏良一聲慘叫,掉下戰車,關羽躍下戰馬,斬下顏良首級。顏良身邊的將領們才反應過來,想去搶統帥的首級,但張遼等人同時殺到,一陣砍殺,整個指揮中樞被摧毀。關羽與張遼密切配合下,完美地實施了一次特種兵“斬首”戰術,經此一博,關羽等人改變了整個戰場態勢。袁軍失去了指揮中樞,各自為戰,很快被曹軍各個擊破。顏良被殺成全了關羽,讓他一戰成名。
這是我復盤曹操“白馬解圍”時的一場特種作戰,可能有人已經看出了其中的一些“不一樣”。特別是一直以來印象中的關羽形象,怎么同《三國演義》中的不同呢?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
一是戰爭形態決定人物形象。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很小,有資格參戰的都是貴族。所以很注重禮儀,滿滿的儀式感,兵對兵,將對將,真打起來多點到為止,據說雙方對戰只要一方逃跑50步,就等于認輸,另一方就不能追擊。但到了戰國時代就不同了,貴族社會全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封建社會。戰爭形態發生了大的改變,野戰、殲滅戰成為主流,由于人口的增加,各國的動員能力加強,一場仗往往不經意就打成了戰役級規模,各諸侯國隨便動員幾萬、幾十萬作戰成為常態。春秋時期了戰爭模式也不是亂來的,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我們可以從文章《曹劌論戰》中看出作戰的套路:兩軍對峙,雙方主將居中軍指揮,大軍分為先鋒、中軍和后衛,隨著戰鼓的節奏進軍。只是曹劌不講武德,先用幾陣箭雨把齊軍的進攻打退,等齊軍沒了斗志,再一鼓作氣推進過去,擊敗了齊國大軍。古代戰爭絕對不是像《三國演義》中兩陣對圓,空出一塊場地,兩員大將騎著高頭大馬,在陣地上各持兵器,互相砍殺,一般是單挑,也有群毆。兵器也是各式各樣,甚至花樣百出。也不是像美國電影《勇敢的心》中,兩軍對峙,然后亂糟糟地,群魔亂舞般地向前沖殺。如果像華萊士帶領的蘇格蘭游擊隊那樣沖鋒過去,恐怕還沒有到英格蘭正規軍跟前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只能等待對方過來屠殺。電影《角斗士》中開篇的羅馬軍團與北方蠻族之間的那場仗非常寫實,古代的仗就是這樣打的,軍隊在將領的指揮下一步步向著敵陣推進。不過,這場仗有些穿越的地方,就是羅馬軍團的武器過于精良,用上了一千多年之后才有的武器:機器投射的標槍、拋石機等。這里點到為止,暫且不提。這種戰爭形態一直延續到近代,隨著火器的普及才發生了改變。
二是武器的使用決定人物形象。隨著野戰、殲滅戰的普及,為了提高戰力,發揮集體的力量。戰后更好保養修理武器,替代報廢武器,士兵使用的武器都是統一制造、配發的,不可能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戰將們擁有個性化的武器,關羽的青龍掩月刀,張飛的一字長蛇矛,趙云的銀槍,呂布的方天畫日戟。這些武器在戰場真的是發揮不出來的,拿著76斤的大刀,別說人,馬都會累死。《三國志》中沒有描述關羽用什么武器,據推斷,關羽武器也是當時的標配:甲胄一套,手持一條標槍,腰上掛一把腰刀和一部弩機,背上背一個箭袋。
三是日常生活器具可以刻畫關羽的作戰形態。關羽所處的年代有一樣生活器具沒有制造出來,那就是馬鐙。我們從秦兵馬俑出土的馬具之中可以找到馬鞍,但是沒有馬鐙。我國發掘大量的兩漢的墓葬,都沒有出土馬鐙,初級的馬鐙在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有出土。三國時期是兩漢的延續,所以經過推斷三國時期也沒有大規模使用馬鐙。依據于此,戰馬的作用僅限于兵力機動、騎射、拉車等,不太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能夠在馬上對步兵進行砍殺,碾壓步兵。我們要重點講一下騎射,因為沒有馬鐙,所以下盤不穩,要兩條腿使勁夾住馬肚子。秦漢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以制造很復雜的弩機,而匈奴只能彎弓射箭。所以,秦漢的騎兵對匈奴的騎兵作戰是“降維打擊”。這里指出,關二爺也不可能使用弓,他身上應該是掛著一面弩機,十幾或二十幾支標準化的弩箭。
四是關羽和顏良的官職。建安5年(公元200年)關羽投降曹操,被封為偏將軍。偏將軍是個什么職務?有好事者經過分析,偏將軍大概可以統領5000人左右,也就是相當于當代的正團級或副師級,不過也有很大的可能是虛銜,為了領份俸祿。不管怎么,曹操還是挺看重關羽的,你一個降將而已,當時還是個無名小卒,給個這么大的官,知足吧!
那么袁紹的大將顏良是什么級別呢?顏良是統領大約數萬大軍的統帥,如果做個強行的類比,應該相當于大軍區司令員,且顏良有可能是個文職官員擔任的武職;當時在戰場上他是坐在一輛戰車上,而不是騎在戰馬上。這不是亂說,我有考證,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就略過。關羽與顏良相比,單從級別上來看沒法比;從“武力值”上關羽遠超顏良,顏良又沒法比。顏良這個級別的統帥一般是身著重鎧,一般的箭是不能傷到他的,這也就是關羽要用標槍刺殺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根據相關史料和《三國志》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復盤出以上戰爭場景。
最后還要補一個類似的戰例:500年前(公元前331年10月1日)發生的高加米拉戰役,亞歷山大大帝也是采用這一戰術,帶領一支騎兵趁亂直搗波斯聯軍的中軍,擊殺了波斯君主大流士的馭手,使得大流士落荒而逃,從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此役之后亞歷山大稱霸波斯。從時間順序上來看,特種作戰方面亞歷山大還是關羽的前輩。(參考資料:《斐松之注三國志》、《資治通鑒》、《三國演義》、呂思勉《三國史話》、《亞歷山大大帝》,電影《角斗士》、《勇敢的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